成人也有分离焦虑?
作者: 丰雷家福,41岁,是个温顺爱妻的“小伙子”。研究生毕业之后一直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工作十多年,业绩平平,人际关系淡淡,同事们笑称为他“阿Q先生”。
你肯定是有病
夫妻二人吵吵闹闹地进入诊室。“我就是担心你,喜欢你,离不开你!我这么爱你,你应该高兴不是吗?我咋就有病了?”家福拉着妻子小娜咆哮着。“你影响我正常工作生活了!你就是有病!”小娜一把推开家福,“你自己和大夫说吧!”
看着焦灼对战的夫妻二人,为了正常采集病史,缓解尴尬气氛,我让家福先在诊室门口等候。小娜深吸了两口气,慢慢地开口,“我俩是大学同学,他话不多,成绩特别好,我经常向他请教问题,他也很有耐心。觉得他老实可靠,我就和他开始恋爱。确定关系以后,他对我特别好,生活、学习他都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一天到晚都围绕着我转,同学们特别羡慕我。”小娜抹了一把眼泪继续回忆道:“后来我们都读了研究生,毕业就结婚了,当时我觉得自己特别甜蜜,同事们也都说我有个二十四孝好老公。但后来我觉得特别不对劲儿,我出差时间超过三天他就得请假跟着我,同事问我说他是不是怀疑我有外遇。我也问过他,他说,一家人不是应该一起吗?分开时间长了会想我,担心我……”
看小娜沉默了一会儿,我便接着问道:“那后来呢?”“他妈去年去世了,他就更加变本加厉了。我感觉自己被压得一点私人空间都没有,每天一睁开眼睛都是他,他倒不是对我不好,就是他已经影响我正常工作社交了!分开不到十分钟就要给我打电话,问我是不是还好,如果我晚一些或者不接电话,就会追到单位。最近我不想理他,见他经常烦躁紧张,坐立不安。我现在就连说话也是十分小心,有时他会因一个字眼纠缠半天。”
“他能正常工作吗?”我继续追问。“他在单位算个不重要的部门小领导,十几年工作业绩非常差,但是听领导话,什么事没个主见。同事们也都不和他往来,背地里叫他“阿Q”,觉得他工作躺平,只会传达上级意见,没有能力,但自我感觉良好。回家有时也听他念叨,说手下人太卷,他如何如何压制别人。我觉得他特别善妒,没有上进心。所以,后来我也不去他单位,具体情况就不清楚了。”
成人也有“分离焦虑”
家福等得不耐烦,自己推开诊室门进来了。“你最近总不理我,我才这么紧张焦虑的,我没病。”当着小娜的面,家福始终支支吾吾不肯开口,直到小娜离开诊室,家福才开始谈自己的情况。“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小娜不在身边的时候会特别的恐惧不安。以前找工作的时候,我刻意选了她工作单位所在的写字楼,我单位就在她楼下,每天经常见面,就连午饭也能在一起吃。后来她单位搬走了,这两年我白天上班总觉得坐立不安,不能集中精力工作。所以我会开车半小时找她去一起吃午饭,一小时至少打两个电话,听到她说话声我才放心。她要是不接电话,我就会特别恐惧不安。
我觉得我可能是太软弱了,总离不开家人,因此也试图通过打压下属,建立威信等方式来树立自信心,但似乎没有用,反而同事关系越来越差。我妈去年去世了,我好像也越来越紧张害怕,和媳妇儿更是寸步不离。她在我身边时,我跟个正常人一样,离开超过十几分钟就不行了。我也觉得自己是不是脑子有问题,但我不想让她知道,怕她看不起我,离开我……哦,对了,以前上高中时,我妈出差过一回,我也是恐惧紧张得不得了,上学听课都不能集中注意力。后来我妈担心我,三天就回来了,我也就没事了。那回没现在这么严重。”
我进一步追问了家福小时候的情况,了解到家福自幼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还有四个姐姐。从小受父母关注,格外照顾,小学到高中一直是父母伴读,照顾生活。成绩好,经常受到长辈和老师的表扬称赞。话不多,老老实实的样子,性格孤僻,几乎没什么朋友。家福对父母也比较依恋,婚前一直和父母生活,高中毕业才和母亲分床睡,上大学也没有住过校,午饭都要回家吃。事事都由父母做决定,包括报考大学,上什么专业。
我总结了家福的情况,自幼母亲的过度保护照顾,上大学也要伴读,对于家人过度依恋,婚后对于妻子过度依恋,分离后产生反复的、过度的痛苦,以及持续性过度担心会失去主要依恋对象,或担心他们会受到伤害而导致与自己分离。母亲去世后,家福这种现象更加明显。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情绪问题,也不存在精神症状,所以考虑家福存在“分离焦虑障碍”。
家福一听就急了,“医生,您别逗我了!分离焦虑那不是小孩才有的吗?我都多大了?”“你不能听医生说完吗?你快把我逼疯了!你有问题该治疗治疗!否则再这样下去,咱们就离婚!”妻子忍不住打断他。
分离焦虑障碍不是儿童专属
看着小娜的急切和担心,我便向他们详细地介绍了成人分离焦虑障碍,并建议家福尽早开始治疗。
分离焦虑障碍是指在预期或已经经历与家庭或与主要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反复的、过度的痛苦,以及持续性过度担心会失去主要依恋对象,或担心他们会受到伤害而导致与自己分离,是儿童期最为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常在青春期之前发病。重症的儿童可能因为分离焦虑而不能上学或参加户外活动。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成人中同样存在分离焦虑障碍。成人分离焦虑障碍的病因有很多,包括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和患者自身性格气质等。既往研究显示,与其他焦虑症患者相比,分离焦虑症状与神经质(例如,自尊心低、不安全因素)和人格障碍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患有成人分离焦虑障碍的患者在人际关系中可能存在一种不安全的依恋方式。此外,创伤、对人身安全的恐惧和亲子关系(如母亲的过度保护)也是成人焦虑障碍的危险因素之一。
如果存在以下3方面症状:(1)与分离有关的明显痛苦,(2)不愿意睡眠时与主要依恋者分开,(3)害怕独处或身边没有依恋者,并且儿童青少年持续时间超过4周,成人超过6个月,则需要警惕是否患有成人分离焦虑障碍。常常是家人觉得患者行为存在异常,而患者除非共病其他精神障碍,往往很难发现自己的异常,主要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带着依恋和恐惧生活,相信他们是合理的,并且会尽量减少症状和相关行为对自己与他人的影响。另外,他们可能将问题归咎于缺乏安全感和这种依附是为了获得足够的支持帮助。病人害怕被认为不成熟、缺乏独立性,因而不愿向医生或他人承认或透露自己存在成人分离焦虑障碍的症状。
成人分离焦虑障碍—— 及时治疗是关键
了解上述情况之后,家福沉默了,并且在小娜的一再坚持下,决定开始治疗。
成人分离焦虑障碍也像其他精神心理疾病一样,能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得以康复。我鼓励家福通过正规渠道尽可能去多了解和学习疾病相关知识,坚持认知行为治疗(CBT)和药物治疗。也建议小娜,给予家福鼓励和帮助,帮助他坚持治疗,多交朋友,多与朋友互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的睡眠,健康均衡的饮食,良好的运动习惯,广泛的兴趣爱好,都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家福听后表示愿意接受治疗,小娜也愿意帮助家福好起来。
在CBT中,家福学习了如何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以及如何应对焦虑情绪。同时也坚持服用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物来缓解症状。依恋是家人之间独有的亲密方式,但过犹不及,过度地依恋也会破坏这种“甜蜜”,成为一种负担。相信家福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会把生活的“甜度”调到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