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存在、死亡和精神痛苦

作者: 周小东

人类的存在、死亡和精神痛苦0
人类的存在、死亡和精神痛苦1

欧文·亚隆是一位著名的心理治疗专家,尤其在团体心理治疗领域享有盛誉。他的作品不仅在心理学领域具有深远影响,也以其文学性深得读者喜爱。亚隆的成名,得益于他几部兼具专业性与文学性的著作,包括《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日益亲近》《直视骄阳》和《叔本华的治疗》等,以及小说《当尼采哭泣》。

《当尼采哭泣》写于2003年,当时亚隆已年逾七十。这部小说融合了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哲学思考,背景设定在1882年的维也纳,讲述了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与名医约瑟夫·布雷尔之间的虚构故事。尽管书中的事件和情节是文学创作,但人物如尼采、布雷尔医生及年轻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都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通过这一虚构的故事,亚隆巧妙地将现代心理治疗的方法与19世纪末的医学背景结合,探讨了人类的存在、死亡和精神痛苦等深刻话题。

小说故事的梗概和精神分析治疗心理情结的基本原理

《当尼采哭泣》中的故事情节围绕着布雷尔医生尝试“治疗”尼采的偏头痛,采用的是“谈话疗法”,这一疗法成为现代心理治疗的代名词。尼采在面对与路·莎乐美女士的短暂情感纠葛时,遭遇了妹妹的阻挠与困扰,加之年轻医生(保罗·雷)与路·莎乐美的恋情,这使尼采产生了嫉妒心,加重了偏头痛,形成了情感与身体的双重折磨。这一切也与布雷尔和女病人贝莎·帕朋罕之间的情感变化相呼应。布雷尔的妻子玛蒂尔德的嫉妒对他们的关系产生了影响。布雷尔与尼采在心理变化上的经历显得非常相似。

弗洛伊德的催眠术对布雷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他能够迅速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重新走上正常的生活轨道。布雷尔在此过程中领悟到,人类的绝望感源自对“死亡”“孤独”和“衰老”的恐惧。此领悟后来帮助他“治疗”尼采的偏头痛,因为布雷尔认为,尼采的情感困扰是其偏头痛发作的直接诱因。

看完《当尼采哭泣》后,我认为布雷尔和尼采的心理与躯体症状有着明显的相似性。治疗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当事人是否能在合适的时机和环境下,揭开内心深处被社会环境压抑的情感经历。这一过程通常需要他人的协助,不论是通过催眠还是梦境分析。当事人的过往情感往往是被社会压抑的内容,可能涉及羞耻或无法被接受的部分。这一机制,与精神分析学中自我、本我、超我之间的压抑机制相似。正是这种压抑导致了内驱力的破坏性冲动,最终转化为“躯体症状”和“焦虑抑郁”“绝望”“孤独”或“被边缘化的担忧”等心理困扰。因此,我认为,尽管欧文·亚隆是存在主义的大师,但他在许多方面仍然是精神分析学的忠实推崇者。

以小说体裁方式叙述歇斯底里现象、躯体化障碍、精神创伤、压抑之间的关系,别有一番情趣

歇斯底里是精神医学中备受关注的现象之一,其历史悠久,相关研究也积淀深厚。精神科医生对这一问题有着深入的思考。在19世纪德国的“显微镜主义”影响下,医学界曾一度在寻找其“器质性”依据,进行脑组织切片的观察、比较与分析,结果却未能得出预期的结论。然而,研究过程中意外地发现揭示了歇斯底里的发病机制:患者的症状源于压抑的心理创伤。只要唤起患者对症状背后的精神创伤的回忆,并帮助其认识到创伤与症状之间的关系,症状通常会自然消失。

然而,问题在于:何为精神创伤?哪些社会事件才能被视为令个体产生创伤的体验?尼采从哲学角度出发,提出人类的四大终极关注点:对死亡(或健康问题)的恐惧、对自由的追求、对孤独的担忧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探寻。这些主题影响了不同的学术流派。例如,为了逃避孤独的恐惧,有些人会避免帮助他人,因为他们认为帮助他人等同于支配他人,并由此获得更多权利。如果个人的权利被削弱,这种创伤可能导致歇斯底里症状的表现。

欧文·亚隆在《当尼采哭泣》中,用一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上述概念之间的关系。患者贝莎是典型的歇斯底里患者,曾有一个症状是恐水。几周前,她看到一只狗在喝她水杯里的水,这一事件让她产生了强烈的愤怒和失控感。在催眠治疗中,当她回忆起这一情景后,医生为她更换了水杯,治疗结束后,她的恐水症状便消失了。这一过程揭示了控制权的丧失(狗喝了她的水)唤醒了心理创伤,进而引发了歇斯底里的症状。

另外,贝莎的手臂“瘫痪”和幻觉(如看到人类头骨和蛇)也与她对父亲去世的震惊和恐惧有关。

布雷尔医生在治疗尼采的偏头痛时,感悟到病人对详细体检的反应:越是细致的检查,病人体验到的愉悦感和满足感越强。这表明被他人关注本身能带来深刻的心理满足感。布雷尔认为,年老、失去亲人或比朋友长寿的痛苦,主要源于缺乏他人的关怀。当一个人过着不被关心的生活时,这种孤立本身就是一种痛苦。

书中提到尼采的一句话:“真理的敌人不是谎言,而是深信不疑”(P93),这一观点值得深思。我们可以从医学的角度理解这一点:在医学领域,绝对的真理并不存在。标准的定义取决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而疾病的标准和定义也是因文化和社会背景而异。因此,心理问题和疾病的概念以及它们的“标准”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尼采曾提到,某些疾病可能是个人选择的结果(P120),这一观点具有启发性。从精神科的角度来看,歇斯底里可能正是这种选择的体现,只不过是在潜意识中的选择。布雷尔进一步提出:“人们通过选择一种充满压力的生活方式,间接地选择了病痛。压力足够大或持续时间足够长时,会触发易受影响的身体系统。”例如,偏头痛通常与血管系统的反应有关,因此,偏头痛可以被视为一种心身疾病。

尼采的另一观点:“永远没有人做任何事情是完全为了他人。我们所有的行动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有的服务都是利己的,所有的爱也都是自私的”(P132),提出了“动机丑恶”的理论,虽然难以考证其真实性,但这一观点仍然为我们反思人类动机提供了思考的空间。

尼采还说:“绝望是人为自觉所支付的代价,您只要看进生命的深处,总是会找到绝望”(P172)。这再次触及人类对生命意义的终极思考。尼采是否认为自己肩负拯救人类于虚无主义和超自然主义之间的任务,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布雷尔医生不仅是一位全科医生,也关注“谈话疗法”的效果,尤其是在神经科和呼吸科疾病的治疗中,他常与弗洛伊德探讨心理机制和分析理论。布雷尔认为,哲学家的个人道德结构决定了其哲学体系,同样,咨询师的人格特质也会影响其治疗方法(P224)。我也认同这一观点:我们大部分的记忆都存储在潜意识中,人格特质和道德结构会深刻影响记忆的布局和呈现,从而影响我们的思想、情绪和行为。

推荐《当尼采哭泣》的理由

欧文·亚隆将自己半个世纪的心理治疗经验融入该书中,以一位睿智长者的身份,通过文学的方式讲述治疗过程中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了他作为治疗大师的风采。亚隆生于贫困的犹太社区,逐步走上了帮助他人的专业道路,最终开创了团体心理治疗的新视野。他不断探索生命的本质,并将这些思考融入心理治疗实践,以独特的风格帮助病人思考生死问题。他将诊疗过程中的点滴经验转化为一部部脍炙人口的散文与小说,实在是难能可贵。

《当尼采哭泣》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作为小说体裁的作品,它不仅轻松易读,不费事费神,还通过布雷尔诊治尼采偏头痛的情节,引导读者探索歇斯底里、躯体化症状、潜意识、梦境分析和联想技术等心理学概念。特别是在展示人际沟通技巧方面,这本书为心理咨询师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因此值得推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