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老年期常见的囤积习惯
作者: 马志国妻子特别喜欢收存东西
张先生今年60多岁,从机关退休后生活规律,岁月安好,但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
张先生说,他的妻子特别喜欢收存东西,什么东西都不舍得扔。年轻时勤俭持家,就经常留存一些东西,养成了收存东西的习惯。但不算明显,还经常能够废物利用,对日常生活也没有什么明显的影响。
三年前,妻子从工厂退休后,一下子闲下来了,自己也没什么爱好,收存东西的行为习惯更明显了。现在,弄得家里哪都满满当当,甚至张先生的书房都被占领了。衣柜里,长期满满的,很多十多年前的衣服,早就不穿了,也舍不得处理;鞋柜里,一样满满当当,早就不穿的鞋子,就那么在里面放着;地下室里,更是堆满了东西,有的可能都是二三十年前的东西了,就那么占着地方;家里厨房有个角落,是专门存放食品袋的地方,多少年来,食品袋从来没用光过,而且存得越积越多,简直成了卫生死角。张先生和孩子几次想清理,妻子都犹犹豫豫不同意,总说,万一有用怎么办?到时候还得花钱去买,怎么能扔掉!
妻子对留存的东西存起来就不管了,甚至有很多都忘了。结果,旧东西存糟了,好东西也存坏了。常有这样的情况,她存在什么地方的东西早就忘了,我偶然发现说处理掉,她又开始当好东西了。说通了还好,说不通就会吵起来。
张先生表示,这些年来,弄得自己非常无奈,只能是妻子想存就存着吧,不能总吵啊?
可是,孩子们看不过去啊。闺女来了,常常帮助清理这些杂物,每次妻子都是那样不舍,每次都会争执。为了少争执,闺女就趁她妈妈不在时清理。有一次,趁妈妈不在家,闺女赶紧里外地清理,装好了几个袋子。正要开门拿出去,她妈妈正好开门进来,立马就急了:“什么东西都扔,这叫过日子吗?就知道,扔,扔。”闺女也急了,忍不住对她妈妈说:“您什么东西都存着,这叫过日子吗?就扔,就扔!”娘俩都气得哭了。我赶紧打圆场,两边劝解。还好,闺女临走娘俩总算破涕为笑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囤积习惯的表现
张先生妻子的表现属于囤积习惯。在心理学上,囤积习惯,是一种主要表现为把物品囤积起来难以舍弃的行为习惯。
居家过日子,把有些不用的物品暂时收存起来,本是人之常情。但是,有些人的囤积行为明显过度,总是难以舍弃任何物品。比如,哪怕物品毫无用处也难以舍弃;哪怕物品一文不值也难以舍弃;哪怕物品囤积很久也难以舍弃;哪怕物品堆积成山也难以舍弃;哪怕影响到家庭生活也难以舍弃;哪怕影响到家庭关系也难以舍弃。常常在家人的强烈要求下甚至强制下,囤积的物品才能得到清理,为此还会造成家庭冲突。虽然囤积习惯不同于囤积症,但是,严重了也有违常情,需要引起注意。
为什么会出现囤积习惯
囤积习惯主要是个人的心理原因造成的。
● 缺乏决断能力
优柔寡断,面对需要舍弃的物品,一方面想到没用了,另一方面又会担心将来可能会用到,不能果断决定舍弃。
● 缺乏认知能力
对自我没有清晰的认识,不能清晰地认识自己未来的需求。于是,对有些物品,看不清是不是还有用,难以果断舍弃。
● 缺乏自我安全感
内心安全感不足,希望通过收存物品来获得安全感和控制感,难以舍弃。
● 缺乏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低,希望通过收存物品来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
● 潜在的心理情结
有的人是因为某些经历导致潜在的心理情结,某些物品在心里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因而难以舍弃。
囤积习惯不分男女,也不分年龄,现实生活中,老年人相对出现的较多。
从三个方面着手化解囤积习惯
针对张先生家的情况,他应理解妻子不是故意而为,更不是故意与家人对着干,而是由于个人心理因素导致的行为习惯。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帮助妻子化解囤积习惯的困扰。
◆ 调节认知
通过沟通,帮助妻子认识到过度囤积的危害,到处堆满东西会导致行动不便,影响家庭生活;陈旧东西多了也会造成污染,影响家人健康;杂物多了容易引起火灾,影响家庭安全,以及由此还会引起家庭矛盾,特别是引起和孩子的关系紧张;等等。
帮助妻子认识到,有些东西送给需要的人,甚至是卖废品,也比盲目囤积着更有意义,从而感受到自我价值感。引导妻子转变旧有的观念,比如,不再把囤积东西当成节俭,不再把舍弃东西当成浪费,等等。认识是行动的先导。随着认识的转变,囤积行为就会逐渐化解。
当然,帮助妻子调节认知得讲究方法。比如,讲究交流的时间,尽量在平时心平气和的时候交流;再如,在肯定妻子节俭持家前提下,适当引导建立新观念;又如,通过别人家的正反实例来沟通,这样妻子会比较容易接受。此外,还要引导孩子学会跟妈妈交流,让妈妈容易接受。
◆ 调节行为
通过引导,帮妻子及时清理杂物,逐渐减少囤积行为,化解囤积习惯。行为引导的原则是:忽略囤积,重在清理。
对妻子的囤积行为,不过多关注,不过多指责,不过多阻止,甚至视而不见,把重点放在帮助妻子对囤积物品及时清理上来。只要及时清理,并形成习惯,所谓囤积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
在引导清理过程中也要讲究方法。比如,提前沟通协商,避免在妻子不知情的情况下盲目强行清理;再如,
帮助妻子对物品大致分类,学会稍作权衡就能果断清理该清理的物品;又如,暂时采取折中策略,有些物品延缓清理,让妻子有个适应过程。在这方面,也需要做好孩子的工作,引导子女注意方式方法。
◆ 重心转移
文中提到老年人更容易出现囤积障碍,是因为年老了,退休了,孩子们成家了,自己觉得没事可干,找不到自我价值和情感寄托了,再加上多年的思维惯性和生活习惯,就容易借助囤积物品来寻找自我价值,找些情感寄托和心理安慰。张先生妻子就是因此更喜欢囤积了。
张先生为什么没有囤积行为?因为有自己的书房,可能喜欢读书写作,有自己的事情做,有自我价值感,有所寄托。
张先生和子女可以从心理根源上入手,帮助妻子培养兴趣爱好,增进社会交往,丰富退休生活,找到自己的价值,让情感有所寄托。这样,重心转移了,囤积习惯也就“不治而愈”,逐渐淡化随风飘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