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生活的秘诀:保持对快乐的感知力
作者: Meiya最近我连续看了几本一行禅师的著作,在《活在此时此刻》这本书中,有句话令我印象深刻—— 禅师说,有厕所可以清扫,足以成为一件乐事。
有人不解,问禅师:“清扫厕所的时候,怎么高兴得起来?”
禅师便谈起了自己的过往。1926年出生在越南的他,在16岁时出家,无论出家前还是出家后,他都没有厕所可以用。那时的越南,只有非常有钱的人家才用得起厕所,其他人只能到田里或山上去解决。
他的讲述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
80后的我,整个童年都是在山区的农村度过的,小学也是在村里上的。那个时候农村的厕所,无论家里还是学校里都是旱厕,臭味熏天,冬天冻人,夏季又有许多蚊虫,我在如厕时总担心那些虫子会爬上我的鞋。
后来,我去县城上中学,学校有可以冲水的厕所。14岁的我当即产生了一个愿望:希望以后的家里能有这种能冲水的水泥厕所。
现在38岁的我,住在安装了智能马桶的城市商品房里。搞卫生时,我总会带着怨气刷脏马桶,可当我想起当年农村的生活,想起自己14岁时的心愿,心中便很感慨:“原来我已经过上了儿时梦想中的好生活,原来有马桶可刷真的是件值得快乐的事!”
我理解并深深认同一行禅师的话:“有厕所可以清扫,足以成为一件乐事。如今,我们已有太多可乐之事,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很快乐了。”
快乐的前提是你能感知到
我有一个来访者,她收入很高,生活中却经常感受不到快乐。
她告诉我,她休息的时候喜欢买买买,她买了价值十几万的手表,几万的名牌包,可快乐只持续了不到两小时。
而且她很容易陷入到“工作压力大—— 通过买买买减压—— 没钱了又焦虑—— 又继续高压工作去挣钱”的循环。
也许很多人并不像她这么极端,但这种现象确实很普遍,现在许多人都拥有比小时候更好的物质条件:全天有热水的家,大屏幕的液晶电视,最新款的手机和电子产品,冬天也能吃到新鲜水果,想吃什么就点什么的外卖自由……但我们感知快乐的能力却变弱了,很难有发自内心的快乐感。
我们拥有越来越多的物质,却越来越感受不到快乐,为什么呢?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并不是钱越多,人就越幸福。
财富带来的快乐呈现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你很穷的时候,财富增加会让你感到快乐和幸福,但是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它对于幸福感的影响就会变小。所以,用赚钱和消费寻求幸福的方式不一定总能带来积极感受,有时候我们花了很多钱,买了很多物品或者服务,内心还是感觉很空虚。
同时,我们还会被喜新厌旧的本能所控制,被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所控制。
不论什么东西,刚刚得到时我们会因为新鲜感而感到快乐,很快我们就会对此习以为常,变得麻木、厌倦,变得贪婪、不知满足,然后又开始抱怨自己所得到和拥有的太少。
社会文化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处在一个紧张、忙碌又碎片化的时代。我们奔波于工作、家庭,难以从繁忙中解脱出来,去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快乐和幸福;我们被庞杂的碎片讯息所包围,思维也常常奔波于这些快速、破碎、凌乱、飘忽不定的讯息之中,很难沉下心来聚焦于自身,导致心中茫然无措,无所适从,感知快乐的能力也渐渐消失了。
如何重拾感知快乐的能力?
● 修正对快乐的误解
从现在开始,我们一定要修正自己的观念:外部条件(金钱、物质、成功等)虽然会影响快乐的程度,但快乐不完全取决于外部条件,真正的快乐应该源于内心。
外部条件没有得到更好的改善,但是通过改变我们的心态,调整我们的期望、欲望,培养感恩之心,我们就能够更多地感受到快乐。
● 关注自己所拥有的东西
不要总盯着自己没有的东西,要常常关注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东西,试着对自己目前所拥有的一切心怀感恩。比如:
如果没有洗衣机,我要自己动手洗衣服;如果没有冰箱,夏天我吃不到冷饮;如果没有目前的工作,我就没法支撑现在的生活;我的父母健在;我拥有理想的伴侣;我有关心我的朋友……
不要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它们有的得益于时代的进步,有的来自身边人的支持,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因为自己的付出。
当你能够看到自己所拥有的,感恩你所拥有的,你会发现自己更快乐了。因为你不再斤斤计较你还没有得到什么,也不总是在想象未来一定要拥有更多。
● 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一个人对快乐的感知力,很大程度取决于他相信自己有多快乐,也就是取决于自我认知。
一个人可能不富有,但他对自我的认知是积极的、富足的,那他就不会因为缺乏财富而不快乐。相反,一个人可能很富有,但他对自我的认知是消极的、匮乏的,那再多的财富也很难使他快乐。
所以,我们要去觉察自己是否存在认知偏差,思考我们的自我认知和快乐感之间的关联,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来改变负面的自我评价,比如每天睡前对这一天内积极的情感和事物做个小结,在日记中写一句鼓励或表扬自己的话,让自己在积极的情绪之中入睡。
即便今天很多事情都比较糟糕,也要试图去关注和记住积极的方面,并鼓励自己采取积极的行动。平时也要多培养自我关怀的习惯,包括合理休息、健康饮食、锻炼身体和追求兴趣爱好,这些都有益于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模式。

● 寻找一些不花钱的快乐
人一旦掉入消费主义的陷阱,不停地买买买,通过购物和新鲜感带来的快乐只会越来越短暂,内心也会越来越空虚。
从现在开始,培养一些不花钱或者少花钱也能带来的快乐吧。欣赏日出日落,轻嗅一朵野花的盛开,去公园逛逛,自学一门语言,投入地欣赏一部电影,听一首老歌,在家和朋友聊聊天……这些都是不需要过多金钱投入就能换来积极情绪的事情。
当你不依赖消费也能获得内心的快乐时,你就会感到自己更自由、更充实。
作家毕淑敏在采访中曾说:“物质的东西,永远没有尽头;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让自己的幸福最大化,而且给这个世界留下一点让别人也幸福的那种努力。”
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个有“快乐感知力”的人,也成为一个能为他人带来快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