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子女冲突,谁之过?

作者: 刘珊珊

父母与子女冲突,谁之过?0

今天门诊来了一对父母,带着一个小女孩,女孩看着像是初中生的样子,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清瘦、白皙,戴着大大的口罩,眼神中却没有光彩,仔细看似乎透着一些淡淡的忧伤。还没进诊室,父母便开始絮絮叨叨说孩子的情况,他们觉得孩子在叛逆期不懂事,限制她上网也是为了她好,想让她集中精力学习,但是女孩一直拒绝跟他们沟通,甚至在家吃饭时都不愿从自己房间出来……

故事的开启

问诊女孩时,她拒绝父母入诊室,他们站在外面一脸尴尬,女孩直接“啪”地把门关上。坐下后,一开始女孩一言不发,停顿了两三分钟,她有气无力地抬起头,说自己状态不好。“哪里不好呢?是心情吗?”我看着女孩,想搜寻一下她的情绪。

“对……”女孩声音低沉,欲言又止 ,终究没有接着说下去。“方便给我说说最近发生什么事情了吗?”我问。“就是……都有吧”,她停顿下来,依然一脸平淡。“那你可以跟我谈一谈在学校和家里的情况吗?”“嗯,在学校跟同学相处不好,我不习惯住宿。家里父母也是,他们比较强势,做事情从来不顾及我的感受”,说着说着,女孩再次低下了头。

“可以跟我具体说说吗?没关系,你有任何不开心的或让你感到困扰的都可以跟医生说。”女孩卸下心防,开始跟我讲述她自己的痛苦,“我高一刚开始住宿,觉得挺不适应,我不是外向的人,所以总觉得跟大家融入不进去。我有的时候不知道怎么表达,她们还说我笨,所以我就不想去上学。”

“那父母呢?你觉得有没有得到一些支持?”“没有,他们根本不理解我,答应我的事情也不做到,即使我说了我的痛苦也是没用的,我妈妈还说你怎么可能有问题,都是想多了。可我明明就是很难受啊,他们感受不到,也不会改”,女孩眼圈翻红,但能看出她的隐忍,“比如说,最近因为上网的事情也有矛盾。本来是商量好周末回来我每天能用手机3个小时,但是他们反悔了,私自缩短了时间,并且还用家里的无线网络‘监控’我”,说到这,女孩有些忍不住,开始小声抽泣,“后来被我发现后,他们又限制我的流量,我真的不想跟他们沟通。”我大概明白了她眼神中的无助与委屈。

“用手机的话,主要是用来聊天,还是看视频呢?如果父母不干预的话能自我管理吗?”我再次问道。“其实我主要是跟以前初中时比较好的闺蜜聊天,如果不让我用手机的话也是可以的,我只是不喜欢他们强势的态度”,“我以前也是喜欢户外的,但高中过得不开心,再加上家里的压力,就只想一个人在房间待着,我觉得没有人可以理解我……”

我把女孩的想法和状态单独“传递”给她的父母,不出所料,他们仍然一直在强调女儿拒绝跟他们沟通,他们没有办法,丝毫不去思考这些表象背后的原因。

如何破局?

伴发情绪问题的青少年患者在精神心理科门诊越来越多。我相信大多数父母都爱孩子,但爱的方式不一样,以爱为名进行“绑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反而会让孩子感受到窒息或者手足无措。真正的爱需要思考,思考孩子们需要的是怎样的爱。为了让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更加融洽,更为了让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下面我既从医者角度,也从父母的角度给大家提供一些建议:

● 了解青少年时期成长发育特点

青少年阶段是人成长过程中一个极为关键又特殊的时期。青春期是青少年自我建构、尝试、适应新的心理认同的敏感时期。时代不同,当代青少年面临的社会跟过去完全不同,成长环境和学习环境突变、升学压力、人际关系都是比较常见又突出的应激源。再加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他们会面临各种信息爆炸的诱惑,比如网络游戏、网上社交、短视频等。对这些信息的不恰当疏导、不合理使用,也会加剧青少年与父母的矛盾冲突,甚至导致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所以站在青少年的角度,找到良好的沟通方式,跟他们一起探讨成长过程可能面临的困境、可能的后果,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良策。

● 多倾听、支持,摒弃“一言堂”,允许情绪存在

如果父母过于强势,或总是以批判、教育的方式对待孩子,那得到的结果必然是被孩子切断沟通的桥梁,没有沟通的渠道,就像是把孩子被动地推向了门外。作为他们最信任的伙伴,在孩子情绪崩溃时,也许父母的一个拥抱,一句“我们在”,就能化解孩子的情绪。我们应该告诉孩子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也有发泄情绪的权利,这从来不是一件羞耻的事情。事情也不会变得更糟,因为有父母一直站在他们身后。这样孩子们才会获取力量,才会勇敢去尝试,才会在反复跌倒中重新站起来。只有他们拥有自我内心的坚定和父母给的底气,才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

● 守信、以朋友相待,做好孩子的榜样

孩子对父母有天然的依赖和信赖,父母也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孩子最初对世界的感知和探索,大部分是从父母那里习得。你向他传递了什么,孩子自然会接收到什么。所以青少年出现情绪问题,纵然有一部分先天因素,但后天的养育环境、性格培养和人格塑造更为重要。作为父母,我们应做一个守信、懂得尊重、对人平等相待的人,这些优秀的品质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让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遇到困惑时才能冷静对待、明辨是非,选择正确的方向。

● 培养兴趣,多接触大自然

人类是群居动物,人类社会也是群居社会。每个人的成长、发展离不开相互关系,在新的接触和刺激下,人类才能碰撞火花、激发创新。我们要鼓励孩子适当参与社交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在学习和娱乐中提升专注力,体验自己认为的有意义的事情。运动是天然的多巴胺,父母也要鼓励孩子多接触户外和大自然,加强锻炼,保持对生命的热爱,提高自己对世界的探索欲。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更能滋养心灵,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 切勿讳疾忌医

如果孩子的情绪持续未得到缓解,或者已经出现自残、轻生观念,那说明他面临的困境超出了他的自我解决能力,父母一定要及时提供帮助,必要时转介精神心理科医生,切勿讳疾忌医,向专业的人士寻求最佳对策,避免孩子深陷泥潭。

父母与子女冲突,谁之过?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