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糖友”心理健康,中医有办法
作者: 阮智超 黄为钧 赵进喜“糖友”也即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面临烦躁、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不仅降低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对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也影响巨大。
少吃点、多动点、想开点是我们指导糖尿病患者养生保健的9字诀。我们深知,许多患者本身也渴望摆脱这种心理上的阴霾,只是缺乏外界的引导和支持。中医不仅关注生理健康的治疗,更强调心理状态的调和。通过整体的视角和个体化的治疗,中医提供了一种温和而全面的健康管理方式。针对“糖友”出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中医有不同的方法可以促进身心的和谐,从而帮助糖尿病患者不仅在身体上,也在心理上获得更好的照护。
糖尿病患者心理问题的常见原因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相对普遍,且随着病情的复杂程度和病程的延长,心理负担通常会加重。焦虑和抑郁是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比一般人群高2到3倍。通常下列这些情况会影响“糖友”的心理变化。
第一,糖尿病患者如果缺乏家人、朋友或医疗团队的支持,可能会感到孤立无援。社会支持的缺乏可能加剧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出现患病的羞耻感。
第二,长期的血糖控制要求增加了患者的生活压力。糖尿病患者要求长期自我管理,包括监测血糖、饮食控制、运动、用药等。这种持续的管理容易导致疲劳,让患者感到难以坚持,进而影响病情控制和心理状态。
第三,是患者对并发症的担忧,如视力下降、心血管疾病、肾功能损害、低血糖等,使得患者面对未来生活缺乏积极向上的心态。
第四,许多糖尿病患者可能会感到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病情,特别是在反复经历血糖波动或出现并发症的情况下。这种失控感和无力感会让患者感到挫折。
学会用中医方法管理自己的心理健康
中医将糖尿病归为“消渴病”范畴,认为其发病与热伤气阴、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在中医理论中,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中医认为七情失调是引发和加重消渴病的重要因素。《灵枢·五变》云:“怒则气上,胸中蓄积,血气逆流,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说明情绪失调,气血上逆,胸中蓄瘀,内热积滞,伤津耗液,可成消渴病。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学会运用中医的方法来管理自己的心理健康,不仅是对血糖控制的补充,更是一种全面的自我护理方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医疗法丰富多彩,“糖友”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中医养生保健疗法。
吐纳调养: “嘘、呵、呬、吹、嘻、呼”六字诀养生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养生方法。六字诀养生法为吐纳法,通过六字的不同发音口型,唇齿喉舌的用力不同,以牵动不同的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六字的脏腑对应上,呵对心,呬对肺,嘘对肝,呼对脾,吹对肾,嘻对三焦。中医认为,情绪波动与肝脏的功能密切相关。用“嘘”这种方式来吐气,可以做到疏肝理气,即“疏肝理气一声嘘”。具体做法可先深吸气,让气体从鼻腔进入胸腔,再进入腹腔,直至丹田,最后一声长嘘,要发出“xu”的音,越长越好。可随时练习。
五音疗法: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还提出了“五音疗疾”的观点。中医认为,五音,即角、徵、宫、商、羽,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并与人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和五种情志(怒、喜、思、悲、恐)相连。角调式乐曲,朝气蓬勃,生机盎然,具有“木”之特性,可有调肝之效,适合于经常肝气不舒的糖尿病患者。可常听如《胡茄十八拍》《列子御风》《庄周梦蝶》《江南好》等。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药食同源”,糖尿病患者可根据自己身体状态,选择有益于疏肝理气、滋阴降火的食物或药食同源中药,如绿豆、雪梨、百合、生麦芽、陈皮、决明子、菊花、酸枣仁、百合和炙甘草等,同时减少辛辣、油腻和高糖食物的摄入。
适度运动:华佗有“人体欲作劳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之论,强调“生命在于运动”之理。运动不光能促进气血流通,强壮脏腑,增强体质,也能改善人体的心理状态。糖尿病患者养生应当重视适度运动,做到“行劳而不倦”。适量的体育活动可以调节气血,促进身体健康。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十八段锦等传统中医健身方法,都是糖尿病患者心身调养的不错选择。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治疗中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整身体的气血流通,缓解紧张和压力。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进行自我按摩推拿,如叩击膻中穴,这个穴位位于胸部正中,两乳之间,是调理气机的重要穴位。具体操作可双手合十,用大拇指的侧面轻轻叩击膻中穴20次。还有如四神聪穴位,这个穴位在头顶部,百会穴(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处,共4穴,具体操作可用手指逐一按揉,先按左右神聪穴,再按前后神聪穴,每次1~3分钟。
文化养生:选择了中医,最重要的就是选择了中医文化。通过学习中医文化,了解身体和心理的相互关系,增强对自身健康的认识和控制感。如《黄帝内经》指出春三月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三月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讲究顺应天地四时阴阳变化进行起居作息,有助于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还有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学习这些中医文化养生理念,能够帮助“糖友”更好掌控自己的人生。
上述方法,都是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自我进行的中医养生保健疗法。学会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自我管理和调节心理健康,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更好地控制糖尿病。
事实上,我国2型糖尿病的总体患病率已达到11.2%,各行各业的许多成功人士都有糖尿病,包括部分体育运动员,所以不必因疾病而影响自己的心理。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通过正确的医学干预达到健康标准,同时相较于普通人,更有可能成为完善健康标准和道德目标的追求者和实现者。
从这个角度看,糖尿病是福祸相依,它如同身边的一位诤友,时刻提醒你去实现身心健康,感悟健康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当你失去太阳的时候,别忘了你还有月亮和星星。别对患有糖尿病而感到恐惧和不安,请务必相信,你的人生同样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