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世界的中心
作者: 林凡瑞自我中心,是指个体倾向于从自己的视角和经验来解释和评价外部世界。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会保留一定程度的自我中心倾向。在青少年中,这种倾向主要表现为过度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忽视他人的观点和情感,缺乏同理心,容易因小事斤斤计较。
以下是两个典型案例:
案例一:班中的“小老虎”
小帅是我班的班长,学习成绩优异,上进心强,执行任务效率高、质量好,深受老师器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学们对他的不满逐渐浮出水面。老师们陆续接到了同学对小帅的投诉:
◆ 独断专行
在班级活动中,小帅总是按自己的想法行事,忽视他人意见。例如,学校联欢会的节目投票结果是大合唱,他却无视班级投票结果,坚持表演他自己喜欢的舞台剧,并说:“我是班长,我说了算,你们都应该听我的。”
◆ 炫耀成绩
小帅常常以成绩为傲,甚至用成绩贬低他人。一次,一位女生向同学们分享自己钢琴比赛获得一等奖的喜悦,他却挑衅地问:“你觉得你很厉害?你考过年级第一吗?”这位女生学习成绩不好,小帅的话不仅揭了女生的伤疤,还否定了她在钢琴方面的努力,令她倍感受伤。
◆ 无视规则
小帅经常在自习课上随意出入教室,大声说话,甚至站在讲台上批评同学。他似乎认为,作为班长可以不受班级规则约束,随意评判他人。这种行为引发了全班同学的反感,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 “小老虎”。
案例二:班中的“小蝴蝶”
班中有个叫小黎的女生,外号“小蝴蝶”。得到这个外号,不单单是因为她多才多艺,思维活跃,还因为她身上那些让老师和同学感到困扰的行为:
● 喜欢引人注意
老师们普遍反映这只“小蝴蝶”在课堂上经常不举手就回答问题,还会在老师讲课的时候插话。虽然经老师提醒后能够有所改善,可一旦老师不点她的名,她就会生气,抱怨老师不关注她,甚至大吵大嚷,完全不顾及他人感受,让老师们感到很被动。
● 不能换位思考和分享
小黎性格骄横,缺乏换位思考和分享意识。在食堂就餐时,同学想尝尝她的饭菜并提出交换时,她拒绝分享,认为饭菜是“自己的”,还觉得同学在“抢饭”,令对方十分尴尬。然而,当她遇到自己不喜欢的饭菜时,却会强行夹给其他同学,即使对方连连拒绝也不理会。这种双重标准让她经常因小事与同学发生争执。
怎样引导“自我中心”过强的学生?
自我中心倾向是青少年成长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既反映了他们对自我认知的探索,也可能带来人际关系的紧张与冲突。通过“小老虎”和“小蝴蝶”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过度自我中心的行为不仅影响他人,也可能阻碍自身的成长。
通过引导学生反思、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培养同理心,我们可以帮助学生走出“自我中心”,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引导学生反思与自省
班级中有许多同学对小帅担任班长时的言行有意见,而小帅并不自知,那么就要引导他去反思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通过一对一交流,帮助他梳理自己的行为,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注意不要对学生做出道德评价,不要说:“你怎么这么任性,这么自私!”
自我中心是一种思维特点,不应上升到道德层面。我们既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那些行为是不对的,也要维护学生的心理感受。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无关乎学习成绩,也无关乎是否担任班干部。我们要让小帅这样的学生明白,担任班干部不代表自己高其他同学一等,成了班长也不代表就拥有了特殊权利。除了思想教育,我们还应通过自己的行为为小帅树立榜样,不要偏心成绩好的学生和班干部,不要忽视成绩不好和不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对于学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原则应一视同仁。
还可以定期开展班会,就有关社会热点或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进行集体交流和讨论,强调人人平等和互相尊重的重要性;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同学之间或不同社会角色间的交流等,让学生真实感受和体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另外还要让小帅明白,好成绩虽值得骄傲,但学习成绩只是衡量一个人的众多标准之一,成绩也不是用来贬低他人的工具。
家校联合,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个体能够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是一种能够理解他人立场和感受的能力。缺乏同理心的一种典型表现是具有高度的自我意识,就像案例二中的小黎,对自我过分关注,认为自己站在舞台中央,周围人都是自己的观众,这些观众必须时刻都关注着自己。
小黎之所以会有这种表现,与她家庭的教养方式有直接关系。她从小得到爷爷奶奶和父母的百般呵护、万般宠溺,习惯了别人的处处忍让、事事包办,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早在家庭中就形成了。
为引导她走出过度“自我中心”的状态,我对小黎的家长提出了三点建议:生活中不要对小黎的需求过度满足,给予的关爱要适量,不是小黎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建立严格的规则与界线,目的是不要让小黎继续习惯以自己的方式来行事,她需要明白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其他人不可能永远围着她转;如果小黎做出了一些体贴他人的、慷慨的举动,家长一定要认可她、鼓励她,这会让她认识到这样的行为是好的,下次就可能重复这样的行为。
缺少同理心,也会让小黎在行为表现中过分重视自我,不顾及他人感受,对给他人造成的妨碍或伤害,缺少分寸感。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我和其他老师都很注重引导小黎多和其他同学进行分享与合作,比如在课堂上增加小组讨论环节、增加小组作业,让她学会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在这些集体活动中,小黎可以体验到与人合作的乐趣和成就感,意识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减少自我中心的行为,并更加适应与人分享和合作的模式;多和其他同学合作完成任务,小黎也会逐渐学会倾听他人的想法、理解他人需求,慢慢地学会关照别人的感受,变得更加谦让,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别人。
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人格的塑造。让我们以耐心和智慧,陪伴青少年走出“自我中心”,迈向更加成熟、包容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