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迷恋报复,又该如何放下?

作者: 应晓默

我们为何迷恋报复,又该如何放下?0

“假如有来生,我一定要让你付出代价……”

经常看短剧的观众,对这句台词一定不陌生。每当主角说出这句话时,往往意味着他们将迎来一次奇迹般的重生,开启一段充满戏剧性的“复仇”之旅。

什么是短剧?

短剧是当下风靡的一种影视剧形式,凭借其快节奏、强冲突的特点,短剧通过手机应用、小程序和短视频平台迅速传播,完美契合了现代人快节奏、碎片化的内容消费习惯,吸引了大量观众。

然而,吸引观众只是第一步,如何留住观众才是关键。短剧之所以能够持续吸引观众,除了其形式上的优势,更在于其独特的剧情设计—— 尤其是“复仇”这一核心看点。

解读短剧中的“复仇”看点

“复仇”是短剧中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

这类故事的主角通常在前世经历了背叛、陷害以及肉体折磨,最终含恨而终。然而,命运给了他们一次重生的机会,让他们回到一切阴谋开始之前。于是,主角们发誓要利用这次机会,让曾经的仇敌付出代价。

重生后的剧情围绕主角的“复仇计划”展开,重点刻画他们如何步步为营、揭露阴谋,最终实现复仇并收获圆满结局。

有趣的是,尽管这类短剧的剧情常常存在漏洞或逻辑问题,但观众依然乐此不疲,甚至会在心中为主角喝彩。究其原因,在于“复仇”这一主题能够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让观众愿意忽略剧情的不合理之处,沉浸其中。

那么,复仇故事具体引发了观众怎样的情感共鸣呢?

● 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复仇故事中,主角往往在前世遭受了不公、欺骗或背叛,而坏人却逍遥法外。这种结局显然不符合观众对正义的期待。

通过重生,主角获得了惩治恶人的机会,实现了正义的伸张。这种情节满足了观众对公平与正义的渴望,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心理慰藉。

● 由弱变强的期待

复仇故事往往伴随着主角的成长与逆袭。从弱者到强者,从受害者到掌控者,这种转变正是观众内心对自己的期待。观众会不自觉地代入角色,因主角的成长而感到振奋,仿佛自己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类似的蜕变,燃起战胜困难的希望。

● 扭转命运的快感

主角重生后保留了前世的记忆,相当于拥有了“上帝视角”,能够主动规避风险、掌控命运。这种能力让观众感到羡慕,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常常面临未知与不确定性,容易感到迷茫和无力。主角轻松掌控命运的快感,正是观众内心所渴望的。

现实中,“复仇”真的能让我们快乐吗?

复仇短剧的主角常将报复视为生存的意义,认为只有让他人经历同样的痛苦,才能获得满足。倘若不能实现对他人的报复,他们就永远不会快乐,他们活着也没有了意义。

在屏幕前追剧的我们,也曾遭遇不公,也有愤怒、仇恨和痛苦需要宣泄,也希望自己摆脱受害者的处境。“同事背后给我穿小鞋”“最好的闺蜜背叛了我”“我爱的人伤害了我”,面对这些委屈和伤害,复仇的念头可能会悄然滋生。我们也想让对方尝尝相同的滋味,也可能会采取主动报复的行为,更有甚者会采用伤人和自伤等极端方式去报复,并且我们也认为报复他人能让我们感到快乐。

但是,复仇真的能让我们快乐吗?

美国维吉尼亚联邦大学的一项研究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研究者邀请了167名受测者打电动游戏,并暗中安排几个玩家刻意冷落一部分受测者。之后,研究者告知那些被刻意冷落的受测者,可以选择调高其他玩家的耳机音量来“教训他们”,大多数被冷落的受测者都选择了调高其他玩家耳机的音量。研究者通过实验发现,复仇让受测者当下很开心、很过瘾,但隔了5分钟、10分钟、45分钟之后再追踪观测,受测者的情绪却比复仇前还要低落。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复仇或许能带来短暂的快感,却无法让我们获得持久的快乐、平静或幸福。相反,报复行为往往会加深内心的痛苦,将我们困在怨恨的泥潭中难以自拔。短暂的满足之后,负面情绪会以更强烈的姿态卷土重来,甚至可能对我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可忽视的伤害。

如何平息报复的欲望?

◆ 减少观看复仇题材的短剧

情绪具有传染性,尤其是负面情绪。复仇短剧往往通过极端的情节和暴力行为来吸引观众,长期观看这类内容可能会让我们不自觉地陷入愤怒和怨恨的情绪中。

此外,这类短剧可能会美化暴力,模糊是非观念,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容易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因此,适当减少接触此类内容,有助于保持心理的平衡。

◆ 接纳并理解复仇的念头

当内心萌生报复的念头时,不必为此感到自责或内疚。这种念头本身并不一定会导致实际行动,但是,你也不能忽视它的存在。

报复他人的念头不会凭空出现,它可能源于日常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和压力,可能源于你内心的压抑,可能说明你遭受了不公平的对待。尝试去理解你的复仇念头,找到它的来源,然后你才能将它清理掉。

◆ 主动清理内心的怨恨

内心的怨恨被激起时,要主动进行自我调节,对怨恨加以淡化和清理。例如,当你感觉自己受到了某个人的不公平对待,并希望对方也陷入和你一样的处境时,你不妨进行一下换位思考,想想自己如果处在对方的位置上会怎么办。或许你会发现,对方并不是故意为之,对方也有苦衷。如此将心比心,报复的念头就会消散不少。

此外,向家人、朋友或心理咨询师倾诉,也是一种有效的怨恨清理方式。通过外界的支持和劝解,我们可以更快地恢复冷静和理智。

◆ 自我反思与学会放下

我们常常将痛苦归咎于他人,认为只有让对方付出代价才能获得解脱。然而,这种想法可能会让我们陷入无尽的怨恨循环。事实上,反复思考如何报复,等于一次次重温痛苦,让负面情绪不断叠加。与其如此,不如学会放下过去,专注于当下。

我们不是短剧中的角色,我们的人生也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无力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未来。放下仇恨,才能更好地拥抱生活中的快乐与幸福。

向他人复仇,无法弥合我们内心的伤痕。真正的快乐源于内心的平静与释然。让我们学会放下仇恨,拥抱更加积极的生活。

我们为何迷恋报复,又该如何放下?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