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心理援助,应该做些什么
作者: 王桐桐 马琳什么是心理应急救援?
心理应急救援是指对心理遭受严重打击或需要支持的人提供及时有效的人性化支持和切实帮助。
当人们遭遇重大问题使人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身体和心理的平衡状态被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恐惧等情绪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情绪和行为的紊乱,身体和心理进入一种失衡的状态,即危机状态。此时意味着平衡稳定的破坏,将会引起混乱和不安。
心理应急救援旨在帮助那些近期遭受危机事件影响的人们,通常是在事件发生当中或事件刚刚发生之后。当然,有时也可能是在几天或几周之后,这要根据事件持续的时间和严重程度来决定。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是否需要提供心理援助?
这是很多人都会有的疑问,他们认为灾难发生后第一时间需要武警战士和消防兵帮助救援被困人员,需要治疗躯体疾病的医疗队救助那些灾难中受伤的百姓,而心理援助只会添乱。
事实上,人们在经历重大自然灾难后,会出现一系列的身体反应和心理感受,包括失眠头痛、做噩梦、躯体疾病加重、食欲不振、焦虑抑郁情绪、内疚自责、濒死感体验、愤怒、哀伤、哭泣、恐惧、脑海中不断闪回灾难发生时的片段等。而对于那些原本就有精神心理疾病的康复期患者,或是徘徊在疾病暴发边缘的精神心理疾病易感人群,灾难的发生更是快速导致疾病发生和复发的强心剂与导火索。
此时开展专业有效的心理应急救援和危机心理干预,不仅可以预防人们非理性行为和消极情绪的爆发,有效降低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缓解各种躯体不适症状,还可以对百姓受惊吓的心灵给予及时的安抚和慰藉,令其吃上一颗“定心丸”。
灾后心理状态的几个阶段
经历过重大自然灾害后,人们的身体和心理会出现一系列的应激反应,认知、行为和情绪上会经历以下几个哀伤阶段:
第一阶段:否认。人们不愿相信和承认眼前这一切,否认灾难发生的事实,或认为这一切并非发生在自己身上,甚至会投身到救人和助人状态中,不计个人得失,带有舍身为人的英雄主义色彩。
第二阶段:愤怒。不断思考诸如“为什么是我”“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我身上”等问题,甚至指责和迁怒他人,将情绪发泄给身边人。
第三阶段:消沉。灾难发生后可能会受伤、失去亲人或家园受损,使人们感觉最后一根稻草压到自己身上,慢慢对失落妥协,逐渐消沉和自暴自弃。
第四阶段:接受。经历过一段时间,人们逐渐接纳发生的一切,承认灾难的事实,慢慢调整情绪和心态。这也是哀伤的最后一个阶段,意味着开始逐渐走出哀伤。
心理应急救援能做些什么?
了解了受灾人群可能会出现的身体和心理问题,以及心理应激反应的几个阶段,那么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第一,接近需要心理援助的人。
尽可能为需要帮助的来访者提供足够安全的环境,最好的关怀,同时采取可以让受助者得到最佳利益的行动。如尊重受助者的隐私,对受助者叙述的内容加以保密,依据受助者的文化背景、年龄和性别做出恰当的帮助行为。
第二,询问他们的需求和关注。
在此过程中给予受助者足够的尊重以及可以自己做决定的权利。保证受助者能够在没有歧视的情况下公平地得到帮助。使受灾群体意识到即使现在不愿意接受帮助,以后仍然可以寻求协助。
第三,倾听并帮助他们整理心情,平复情绪。
与其交流过程中,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平静,允许沉默,同时对他们的力量和自助行为给予肯定。
第四,帮助人们满足基本需求并获得相关服务。
如为其提供必要的信息,给予恰当的建议来应对问题,帮助有困难的求助者与亲人及社会支持系统取得联系等。
此外,作为心理应急救援人员,需要给予受助者足够的真诚与信任。
切忌做出以下错误的行为:利用与受助人之间的关系或以帮助为由向受助者索要任何钱财或恩惠;夸大自己的技能、做出虚假的承诺或给予虚假的信息;不得强行帮助别人,或通过施加压力的方式让受助者叙述经历;不得对受助者的行为或感受做出评价,甚至将受助者的经历与他人分享。
需要特别关注的人群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大部分人都会出现不适反应。一些人群尤其需要被关注。
婴幼儿、儿童及青少年群体:他们在危机事件中显得尤其脆弱,灾难的发生破坏了他们熟悉的世界,包括熟悉的人、环境和日常生活。年幼的儿童可能无法完全明白发生了什么,也无法准确表达情绪,此时的他们尤其需要照顾者的帮助,但此刻他们的照顾者很可能也处于手足无措的状态中。
身体状况不佳或有身心基础疾病的群体及老年群体:经历重大自然灾害,会让他们的各种健康状况变得更糟,孕妇和哺乳期女性可能会因为这次经历而产生巨大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她们自身及胎儿、婴幼儿的身心健康。
家人在灾难中受伤甚至离世的群体:他们不仅是灾难的亲历者,更处于家人离世的伤痛和哀悼中,尤其需要及时有效的心理援助和情绪疏导,帮助其进行哀伤的处理和消极情绪的表达,平稳度过这一阶段。
提供心理援助时,哪些群体容易被忽视?
除上述需要给予特别关注的群体外,有些人员在救援过程中同样受到了不小的冲击甚至创伤,却不容易被注意到。如一直坚守在灾后救援一线的工作人员、灾难发生后忙于助人的百姓和志愿者、负责安置点后勤保障人员,以及提供灾后心理援助和医疗救助服务的医务人员等。
灾难无情人有情
自然灾害发生后,党和政府不仅关注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重视大家的生存质量和心理健康,做到安身又安心。本着“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总思路,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受灾百姓的困难很快会过去,未来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