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伤辅导,如何使用复原性重述技术

作者: 史光远 陈丽冰

触景生情、睹物思人,是人们在经历失去亲近之人后常见的现象。人们会体验到思念、悲伤等哀伤情绪,不断回忆与逝去之人的美好时光,或者反复思考亲人们离世时的情景。这些反应是哀伤过程中的自然部分,有时能给人们带来一种暂时的情感慰藉,让人感觉到与逝去之人的联系尚未完全断裂。然而,有些哀伤的记忆是痛苦的,尤其是与死亡相关的。

哀伤记忆的两种应对方式

面对这些记忆,两种重要的应对方式恰好完全相反—— 回避和暴露。

人们通常会回避想这些记忆,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这种策略在短期内可能有所帮助,因为它可以减少哀伤的痛苦。然而,长期的回避可能会延长哀伤过程,阻碍个体建立新的生活常态。

而暴露则是指有意识的让自己主动地面对这些记忆。对于哀伤咨询的暴露技术,在当前的干预技术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有效的方式是希尔教授等开发的延长哀伤疗法中的重温死亡故事,一种是内米耶尔教授等开发的意义重构疗法中的复原性重述。

延长哀伤疗法中的暴露技术,同社交恐惧、惊恐发作的暴露干预方案相似。它的原理是避免回避,学会与丧失有关的刺激物共存,激活来访者的情绪,逐步减少这些触发点带来的痛苦。通过反复的暴露,人们可以学会管理而非逃避这些情绪,最终实现情绪的适应和整合。很多研究证明,延长哀伤疗法中的暴露技术对于减轻来访者的痛苦情绪是很有效的。

然而,哀伤议题有其复杂的一面,来访者一方面有求而不得的痛苦,另一方面可能会有难以接受的创伤回忆,因此来访者进行想象暴露的目的,是更希望将对逝者的痛苦情绪进行安放,而不仅仅是减轻痛苦情绪。

陈丽冰等人在研究和实践中发现,意义重构疗法中的复原性重述不仅可以降低来访的痛苦情绪,还能促进来访的创伤后成长和意义重建。其原理是邀请来访重述死亡故事,缓慢地回忆死亡故事细节,对感受进行外在言语化,对死亡故事进行反思,探究来访赋予丧失的意义,总结丧失对来访的生活或自我的影响。

复原性重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和重要原则:

进行复原性重述前,确保咨询师与来访者已建立了充分信任的咨询关系,形成了稳健的咨询同盟。

开始重述前,咨询师需要对来访者的哀伤症状、精神状况及危机情况等进行全面的评估,确保来访者未处于急性哀伤期,不存在精神病性症状、感知觉异常,或未处于危机之中。

在使用复原性重述对创伤记忆进行处理之前,咨询师需要与来访者完成必要的稳定化工作,帮助来访者锚定其内在的资源和力量。包括邀请来访者介绍逝者的生平,回顾其优势,重温并丰厚逝者与来访者、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故事;同时,教授来访者掌握一些情绪调节和放松的方法,如深呼吸、正念呼吸、躯体化着陆技术等,以便来访者在暴露过程中能调节自己的强烈情绪。

在进行复原性重述前,咨询师需要向来访者充分说明其过程、原理及目的,提醒来访者可能会面临的挑战及困难,并获得其创伤处理知情同意。在来访者尚未做好准备前,充分尊重其意愿及选择。

哀伤辅导,如何使用复原性重述技术0

在开始复原性重述前,可以建议来访者闭上眼睛,或通过正念冥想及放松技术,帮助其提高专注度和参与度,以更好地还原真实的场景。

重点关注死亡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和困难情境,选择对来访者而言最困难的部分进行重述。例如从听到消息到赶到事发现场,看到遗体;或从发生意外,参与救治,到看着亲人停止呼吸等。对多个困难情节,需要分别进行处理。每个情节的处理通常持续15~20分钟,甚至更长。对引发来访者情感爆发的节点,需要进行多次的回顾。

在重述过程中,咨询师需要密切关注来访者的叙述、表情及反应。当其痛苦程度急剧上升时,例如痛哭、抽泣、无法言语,允许来访者稍微暂停。必要时引导来访者使用稳定化及放松技术,平复过于激烈的情绪,然后鼓励来访者对同一节点再次进行重述。如此反复多次,直到来访者可以掌控其创伤回忆。

在重述的过程中,咨询师需要跟随来访者,采用“慢动作”策略,从客观情景、内在反应及反思性叙述的三个层面引导来访者进行重述。充分地调动其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不断发现情景中的细节,充分地加工其体验,促进其反思,最终促成来访者对死亡事件及创伤回忆的意义重构。具体而言,咨询师可以这样询问来访者:

客观情景:当时,你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什么?

内在反应:当时,你有什么感觉/感受/想法?

反思性叙述:现在再去回想,你怎么理解当时的情形和自己的感受?现在呢?你现在的感觉和想法有变化吗?

案例演示

某高校大三女生A,父亲于一年半前因突发脑梗去世。她对于父亲的死亡感到震惊、悲伤、难过及不能接受,提到父亲的离世就会流泪不止。近半年,A的情况逐渐加重,学习无法集中注意力,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感到生活没有意义,并回避与人交往。A感到痛苦,主动到学校咨询中心寻求帮助。

咨询过程中,A对父亲临终前的情景,表现出了反复的回避,不想谈论。她表示,只要一提到她爸爸在医院的最后时刻,就会情绪崩溃、痛哭不已。咨询师建议来访者就此困难情景进行复原性重述。在充分说明,并得到来访者的知情同意后,咨询师与来访者运用复原性重述对此困难情景进行了处理。

对话片段1:“慢动作”重述

咨询师:接到爸爸病危的电话后,你很快赶到了医院。当时你在哪个位置,看到了什么?

来访者:我赶到了医院,我在病房门口,我很着急,很想马上见到爸爸。但是,我好像犹豫了一下,之后又很快地推开门,冲了进去(一边叙述,一边抽泣落泪)。

咨询师:好的,A,让我们慢一点。在病房门口,你好像犹豫了一下?

来访者:是的。

咨询师:那时候,你的内心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觉?

来访者:我很害怕,我不知道推开门之后,等待我的会是什么。

对话片段2:处理重述过程中的激烈情绪

咨询师:你推开门冲进病房,当时你看到了什么?

来访者:我……我看到了爸爸……我看到他躺在床上,戴着那个呼吸的罩子……身上插了很多的管子……(来访者的情绪剧烈波动,嚎啕大哭,双手掩脸,身体颤抖)。

咨询师:A,我们先暂停一下。来,跟着我深呼吸。慢慢地吸气,再慢慢地呼气。

来访者:(跟着咨询师的指引深呼吸,等待来访者通过深呼吸,缓和其情绪,之后继续复述)。

咨询师:当时,你离爸爸的病床有多远?

来访者:很近,我就在床边,靠近床头的位置。

咨询师:假如你稍微退后一点,再看向爸爸时,现在你的情绪,你感觉怎么样?

来访者:好像稍微好一点,嗯,稍微好一点。

咨询师:好的,那我们保持这个让你感觉稍微好一点的距离。再看向爸爸,当时,你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

对话片段3:反思性重述

在重述告一段落后,请来访者睁开眼睛,询问来访者的新发现、新理解:

咨询师:现在再去回想,你怎么理解当时的情形和自己的感受?

来访者:我太爱我爸爸了,而事件又发生得太过突然,我根本没有办法接受。另外,可能从小到大,爸爸把我保护得太好,我太过依赖他了,所以,我不知道,在他突然离开了以后我以后要怎么生活,我太难过也太害怕了。

咨询师:现在呢?现在你的这些感觉和想法有变化吗?

来访者:有的。现在还是会很伤心、很难过。只是,虽然内心还是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但可能我已经比过去更能面对它和谈论它了,可能我也开始慢慢接受现实,面对现实。相对于害怕,可能我现在更多的是遗憾吧。可能我也知道以后的路就要靠自己去走了,是时候要变得坚强起来。

经过复原性重述及后续处理,该生对父亲临终前的情境不再回避,可以开口谈论。谈到相关情境时,她的情绪波动趋于缓和,尽管还是会哭泣落泪,但不再崩溃失控。在完成12次的意义重构哀伤咨询后,该生的哀伤症状缓解,她重新找到了生活目标和学习动力,生活、学习和社交回到了正轨,对未来恢复了信心和希望。同时,A在自我认同、人际关系及生活目标等方面均体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收获和成长。

注:本文中的案例属于虚构的自编案例,仅用做工作展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