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心底的“炸药包”

作者: 李红都

“砰”的一声,她怒气冲冲地甩门而出,出了家门,才发现走得匆忙,手机和外套都没顾上带。此时正值傍晚时分,空气里弥漫着饭菜的香气,她空着肚子漫无目的地走在巷道上,外面的行人很少,小巷深处时不时传来几声狗叫,她的内心更添了一分凄凉。

复刻了父母的相处模式

回头看看,他并没有追出来,虽在意料之中,心里却仍盈满深深的失落。早春时节的晚风,夹杂逼人的寒气,透过她单薄的羊毛衫,吹进肌肤里,她忍不住打了个寒战,下意识地抱紧肩膀,心里有些后悔自己的冲动之举,不就是因为家务矛盾,跟他拌了几句嘴吗?值得弄出这么大的动静来吗?

像这样一吵架就满腔怒火甩门而出的情况,其实她在家里已“上演”过无数次了。最初,他还会马上追出家门边哄边拉她回家,用婆婆的话来说,就是“小夫妻床头吵架,床尾和”,但后来渐渐不想再哄她,任她像个刚刚点爆完的“炸药包”,自己在外面的空气里散尽火药味……

行走在寒风中,她的脑海里突然掠过童年时出现的一幕情景:也是这样一个早春的傍晚,父母在厨房做饭,她和弟弟在书房里写作业,不知为啥,突然父母吵起架了,激烈的争吵声传到隔壁书房,把她和弟弟都吓住了。她和弟弟慌忙跑过去,看到父母正怒气冲冲地为家务事争吵,她害怕地背过脸去,用小手捂住耳朵不想听,可那激烈的争吵声仍透过她的掌心,震动着她的耳膜和脆弱的心。

突然,“砰”的一声,母亲甩门而出,这个举动把她吓坏了,她哭着追出门口,抱着母亲的大腿不让母亲走,可是母亲还是挣脱了她的手,留下她无助地看着母亲越跑越远的背影大哭……

她在路边长椅上坐了下来,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每次跟先生争吵,都会情绪失控地甩门而出呢?这多像当年母亲处理跟伴侣之间矛盾冲突时惯用的情绪状态和行为模式啊!甩门是因为争吵让自已感到痛苦,但这样做,只是为了逃避问题,矛盾和冲突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把孩子也带进夫妻俩的矛盾冲突中,让女儿像自己和弟弟小时候一样缺乏安全感。

虽然逃避对方可以暂时脱离痛苦的场景,但引起矛盾冲突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想想幼时的自己看到母亲决绝离家那一幕时的伤心,她心里不由打了个冷战,还不知道女儿看到这一幕,是否也正像当年的自己那样,站在家门口无助地哭泣?不,她绝对不能让女儿延续自己当年的心理阴影。

寻找自我救赎

回到家里,女儿已被他哄睡,看到她进屋,他眼神很冷漠,好像在看陌生人似的,她心里一下凉得像块冰,这哪里是当年在大学校园里整整追她四年的那个阳光男人?但冷静下来想想,他变得这样,自己也有脱不开的关系。

婚后,他总是嫌她管得太多,衣服没按她要求挂在衣架上,刷牙没像她那样从管后挤牙膏,穿西装不肯搭配她专门为他买好与她衣服同色的领带……只要跟她想法不一样,就会引来她不满的目光和唠叨。她觉得管他是因为爱他,但他却觉得那不是爱,是控制。到底是谁错了呢?

第二天上午,她去医院参加职工体检,路过心理咨询室,犹豫了片刻后,她推门而入……那天,在咨询师的建议和引导下,她开启了情绪的列车,穿越心灵的低谷,看到了记忆深处跟母亲没处理好的那段亲密关系。

姥爷在母亲很小的时候便去世了,要强的姥姥独自一人带大了母亲,为了多给家里赚点钱,姥姥在车间当磨工的工时永远在全车间排名第一,在家也对孩子要求很高……在姥姥铁腕式的管教中,母亲18岁考上了名牌大学,毕业后分到中学当数学老师,母亲对学生要求很严格,她所带的班,几乎每年都是全年级总分排名第一的尖子班。

结婚后生下她,在家也保持强势作风,写作业如果字体不工整,母亲会拉长了脸,训她一顿,还把作业给撕掉,让她重写;初中毕业会考发挥失常,上了一所普通高中,母亲板了一个月的脸,一句话都不愿跟她说;在家里说话,一不注意说得没合母亲心愿,母亲也会大发雷霆……这让她时刻担心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掀起母亲情绪的“暴风雨”。

不仅对她,母亲对父亲管得也多,买菜价格贵了、煮牛肉火候没掌握好、衣服洗得不干净……都会引燃母亲心里的“炸药包”,二人经常吵架。

想起他那冷冷的眼神,她恍然大悟:原生家庭没得到疏导和化解的负面情绪,就像没被引燃的炸药一样,深藏在心中,每当现实中出现类似的事,便会点燃她情绪的“炸药包”。只要拆掉那些藏在心底的“炸药包”,才能找到正确的亲密关系经营方式。

藏在心底的“炸药包”0

重塑温馨亲密关系

晚上,她赶在丈夫下班前,准备好了饭菜,当她一脸笑容地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有些惊讶:“今天是什么日子?”

她笑着说:“很平常的日子啊。上次吵架甩门、离家出走,责任在我……”那晚,她很认真地向他道歉,并跟他讲了母亲处理亲密关系中出现矛盾冲突时错误的情绪状态和行为模式对她产生的不好影响,先生被她的坦诚感动了,理解并谅解了她。

此后,她开始调整自己,不再事事要求完美,处处约束他,因为她的改变,两人的相处一下变得舒服愉快起来,家庭矛盾冲突也迅速减少。看到爸妈重新变得恩爱有加,女儿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转眼到了寒假,她和他带着女儿回娘家玩,看到花白头发的母亲,在厨房里满心欢喜地做饭迎接女儿一家的到来,她忍不住从背后轻轻地搂住母亲……那一刻,她的思绪穿过光阴的隧道,又回到童年,那个回家便一头扎进厨房为她洗手做羹汤的人,是母亲;那个讲了一天课,下班连口水都顾不上喝,就匆匆赶到小学接她放学的人,是母亲;那个为了满足她想穿红裙子的心愿,骑着自行车带她跑了三条街才买到的人,是母亲;那个当她发烧感冒,心急火燎地用自行车推着她去医院看病的人,是母亲;那个当她被别的孩子欺负,挡在她身前保护她的人,也是母亲……曾对母亲的怨气随着炒菜锅冒起的轻烟,悄悄地在空中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对父母深深的感恩,以及对他和女儿更加温暖包容的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