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守护者的内心世界:精神科医生的自我关怀之道
作者: 李潇雅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焦虑症、抑郁症等常见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数量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带着不安与焦灼走进精神科诊室寻求帮助。鉴于精神类疾病的特殊性,患者期待精神科医生可以成为自己的心灵守护者,期待精神科医生不仅具备深厚的医学知识准确辨识症状、给出专业的诊疗方案,更需要带着同理心与人文关怀,理解患者的痛苦和需求,帮助他们重拾心灵的平静与幸福。这种期待对于精神科医生来说充满了压力和挑战。
许久不见,热情开朗的他变得郁郁寡欢
小白医生刚刚通过了精神科规培考试,这意味着他经过3年临床摸爬滚打,积攒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是病房里的高年资住院医了。我本要恭喜他即将可以独当一面,却发现原本热情开朗的小白医生变得沉默寡言,看起来沉重疲惫。
小白医生向我解释郁郁寡欢的原因。原来前不久病房来了一位18岁的女孩,女孩其实已饱受抑郁症的困扰,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眼看高考在即,女孩越是逼迫自己学习却越是无法集中注意力。女孩父母对抑郁症一无所知,只是以为女儿学习态度不端正,常常催促指责。女孩很是无助,自责愧疚与悲观绝望悄然而生,最后在高考前夕精神崩溃,试图结束生命而被送来小白医生所在的精神专科医院寻求治疗。回想起自己高考前的紧张和压力,小白医生格外同情这位小患者,主动要求做她的主管医生。
小白医生原本工作就很繁忙,每天要花一上午的时间查房、开医嘱,下午要一刻不能耽误地处理病程等医疗文书工作。由于格外关照这位新患者,小白医生常常在日常查房之余,花额外的时间关心开导这位小妹妹,考虑到患者父母对抑郁症毫无概念,还经常主动联系患者父母进行疾病宣教,导致自己经常顾不得吃午饭,频繁地加班,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饮食和睡眠的不足让小白医生常常感到虚弱和疲惫,心情也越来越烦躁。终于在某次家属探视时爆发了矛盾。
女孩父母其实仍然对抑郁障碍懵懵懂懂,探视时再次提到了女儿没能参加高考的遗憾,指责女儿不懂事,竟然在高考前夕闹自杀,不顾及父母的感受,也不把自己的前途当回事。女孩把这些话全听进了心里,一种强烈的自责感涌上心头,只感到自己是家里无用的罪人,愧对父母,当时就情绪崩溃坚定地想要结束生命。家长一看这情况既慌张又愤怒,对着赶来的小白医生一通指责和抱怨,认为小白医生的治疗没有任何效果,女儿还是寻死觅活的,要求立刻接女儿出院,换一家医院治疗。
付出了最多心力,得到的却是家属的指责和女孩病情的恶化,小白医生满腔的委屈和愤怒不知道该从何说起,苍白的解释没有带来任何改变,只能无奈地办理出院手续,看着家属带着女孩离开。

感到疲惫又无力
鉴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家属可能难以理解或接受医生的建议,这可能导致沟通困难和误解。很多精神科医生都不止一次经历过小白医生的无奈与委屈。
精神科医生面临的职业压力是多方面的。
在工作流程上,精神科与大内科没有太大区别,日常也要进行大量的文书工作与事务性工作,如交班、查房、处理医嘱、写病程、办理出入院等,琐碎的日常工作消耗着精神科医生的精力。除了上述临床工作外,一位优秀的精神科医生也需要承担科研与教学工作,繁重的工作任务挑战着精神科医生的精力。
与大内科不同的是,精神科的查房耗时更长。精神疾病往往涉及患者的心理状态、情感问题、社会交往等多个方面,精神科的大病历需要分别从家属和患者两方面询问记录,精神科的查房往往需要花更长时间,除了深入询问心理症状,也需要厘清相关生活事件的来龙去脉。在这个过程中,精神科医生可能要面对情绪失控的患者和家属,自己的情绪可能会受到对方的影响,需要时刻保持冷静和理智。
这些职业压力常常使精神科医生感到疲惫而无力。医护人员如果长期处于疲惫无力的状态,不仅不能有效地帮助他人,而且可能让自己受到更大的伤害。

精神科医生的自我关怀之道
所以,精神科医生应该培养自我关怀意识,觉察自己的状态,照顾自己的身体和情绪,从而保持身心健康,才能持久健康地投入工作。
避免过度的情感卷入。医者仁心,面对患者及家属的求助,医务人员本能地愿意帮助,然而焦虑抑郁情绪是具有感染力的,患者面临的具体生活事件也许会触动我们内在相关联的部分。比如文中小白医生被患者的遭遇触动,过度卷入对方的情绪中,过度的责任感极大消耗了小白医生的能量,这使小白医生难以接受女孩病情波动带来的巨大的失望与无力感。在与患者的互动中,应保持客观理性,运用专业知识帮助患者,适度的共情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及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但过度投入个人感情却会适得其反,往往带来敏感、焦虑与沮丧,产生负面作用。
合理预期疾病愈后。精神科医生通过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来帮助患者,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解决患者遇到的所有问题。现代医学遵循生物—社会—心理模式便强调了疾病的复杂性。患者的康复是社会环境、个体素质、个人努力、家庭、医疗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样,患者久病不愈也是多方因素导致的,医生难以左右医疗外的因素。在深入理解精神类疾病复杂性的基础上,精神科医生应保持平常心,对自己的能力及患者的愈后做合理的预期。
树立职责与情感边界。作为精神科医生,我们要提醒自己不要过度卷入他人的情感或生活事件中,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边界是对医患双方的保护,树立边界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局限性,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在,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对患者进行帮助。这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关怀,也是对患者负责的体现。
繁忙工作之余,从生活中重拾活力。精神科医生是患者的心灵守护者,更是自己的心灵守护者。当我们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时,不要过于自责。尝试用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自己,给予自己鼓励、支持和关爱。用积极的语言和自己对话,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每天留出一些时间,专注于自己的喜好和兴趣。这可以是一段阅读时间,一次瑜伽课程或一次与朋友的聚会。与家人、朋友或同事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适当地吐槽也是发泄情绪的方法之一,同伴的认可与支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困难,恢复信心,增强自我关怀的能力。正念冥想是一个很好的自我关怀方法,通过专注于呼吸或身体感觉,将注意力从消极的想法中转移出来。这有助于我们保持冷静,减轻压力。
结语
作为心灵的守护者,我们致力于倾听他人的心灵,疗愈他们的创伤。然而,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同样需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自我关怀是精神科医生专业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让我们珍视每一次的自我关怀,无论是短暂的冥想、深呼吸,还是与亲友的倾诉、与自然的亲近。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都将成为我们内心最坚实的支撑,让我们在职业的道路上更加从容、坚定。
最后,愿我们每一位精神科医生都能成为自己心灵的守护者,在关爱他人的同时,也不忘关爱自己。因为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世界里,只有身心健康、充满爱心的我们,才能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带来光明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