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受同学排挤了该怎么办?
作者: 王春彦明佳妈妈来到咨询室时,显得非常慌乱,手足无措。我请她坐好后,明佳妈妈说:“老师,我们孩子在学校被人排挤了,孩子很苦恼,我不知道怎样引导他,同时,我也想让孩子从这个事情中学会与人相处之道。”
“他忘恩负义”
“事情是这样的,”明佳妈妈说,“我们明佳是个男孩,现在读小学六年级。他们班有个‘刺头’叫小关,大家都不太喜欢小关,只有明佳愿意与他做朋友。主要是因为他们都喜欢地铁科技,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后来,明佳把小关也介绍给自己的好朋友,带他进入了自己的交际圈。结果现在他们几个人成了一个团体,把我们明佳给排挤出来了。现在孩子觉得小关忘恩负义背叛了他,因此感觉很难受。其实老师早就给我说过别让孩子和小关走得太近,可是,我给他说他不听我的,现在我只能告诉他远离这些人。可是孩子还是心里很不舒服。”
“更让人生气的是,现在小关还在同学面前经常讽刺挖苦明佳说‘你不行!’‘你太弱了!’,结果这两个人在学校里总是有冲突。我教育明佳自己远离小关,息事宁人,结果这个小关变本加厉,总是走到孩子跟前挑衅,说什么祝你早日升天什么的,故意招惹明佳,孩子不受这个气,所以在学校里闹出好多事来。班主任也找到了我们家长让一起管管孩子。结果我给明佳说,他还烦我。您说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
“妈妈,您的认知很超前”
先安抚情绪再解决问题。
“明佳妈妈,从您的叙述中,我能感觉到您很担心孩子,害怕这件事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您的顾虑正是爱孩子的表现,同时这个顾虑也很有必要。孩子即将进入青春期,同学关系在他们的生活中会越来越重要。现在遇到这个问题,对孩子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必要练习。”
其实,青少年同学之间的交往也是充满了丛林法则。孩子遇到的交往问题,可能会成为孩子生活中的绊脚石,同时也可以成为孩子成长的垫脚石。其中关键的一环就是我们家长的正确引导,甚至是主动干预。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重视这件事本身就是对孩子有力的心理支持。本案中明佳遇到同学故意找茬儿,需要我们家长出面干预。家长可以与学校老师联系,请老师出面调停同学之间的矛盾。也可以和小关的家长联系,让两个孩子有个机会面对面地把心结说开。在这个过程中,不要穷根究底去调查事情的过程或真相,也不必去分辨谁对谁错。重点是让当事者说一说最近发生了什么事,当时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感受,然后消除误会,解开心结。最后,必须要达成一个约定:能做朋友就做朋友,不想做朋友了就不再纠缠,不起冲突,各自安好。
在班主任老师的帮助下,明佳妈妈和小关妈妈聚到学校里一起见证了两个孩子化解矛盾的过程。明佳已能接受与小关分道扬镳的事实,虽然还是有些愤愤不平。
“明佳妈妈,您不仅想解决问题还想到让孩子从这个事情中学会与人相处之道,这个认知很超前。孩子在六年级遇到这个问题是一次非常好的成长机遇。学会同伴交往是孩子成长的重要课题。”
经历了这一系列的事情,孩子有很多思考,引导孩子把思考升华,为孩子以后的同伴交往提供指引。明佳妈妈和孩子一起复盘了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复盘的过程中,我们家长不要说“你看你不听我的,我早就说过……”这一类话,我们的目的不是孩子听我们的话,而是引导孩子从这件事中获得成长。可以用下面的语句来引导和启发孩子:“孩子你当时选择……是怎么想的,现在是怎么看的?”“如果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你打算采取哪些办法来面对呢?”
同时,还可以用隐喻的方式告诉孩子说:人生的旅程就像坐一趟列车,
在列车上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他们可能只陪伴你一段时间,有人下车是悄无声息的,也有的下车时伴随着争吵和冲突,无论怎样他也许就是我们人生的过客。只不过无论哪位同行的人都留给我们生命一份独特礼物,只是这份礼物需要用我们的智慧来开启。那你这段时间的经历,这些陪伴你同行过的朋友,带给你怎样的生命礼物了呢?又给你带来怎样的成长呢?
爸爸怎么看
在咨询的最后,我们延伸讨论一个问题:爸爸怎么看。
“哎呀!别提了,他爸爸觉得都不是事,就会说不能受气,让他打回去。”
“嗯!这个方法好像也不错!男人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女人更倾向于以理服人。”
明佳妈妈错愕地说:“怎么能鼓励孩子打架呢?我们孩子也不敢呀!他的内心没有那么大的力量。”
其实,对于男孩来说,6岁之前,男孩是属于母亲的;6~13岁这段时间,父亲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孩子更喜欢和爸爸在一起,想向他们学习,学着做个男人。父亲也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陪伴孩子,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并教给他们社会竞争的技能,使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妈妈需要有意识地向后退,不要夹在丈夫和儿子中间,允许并鼓励父亲用男人的方式教导儿子,给他们更多相处的时间和机会。遇到大事时,父母要一起商量后做出决定,“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孩子的变化?应该做出哪些变动?”一起教育孩子也会让夫妻关系更加亲密。
“老师,现在父子俩一块打球,一起聊天。感觉孩子阳光多了,有男孩子的那种阳刚之气了。我也发现孩子爸爸好多做法也挺好的。现在我感觉内心没有那么焦躁,感觉踏实多了,整个身心都松弛下来了。”
《儿童心理学》作者鲁道夫说:“我们已知的是,同伴友谊对孩子的影响力确实很大,到一定年龄后,甚至将渐渐超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因此,孩子需要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自尊自爱的人。最好的做法是父母双方守护在孩子身边,尤其是在孩子6~12岁时父亲需要慢慢地承担更多教育孩子的职责。另外,14岁之后,父母不再占据主导地位时,父母需要挑选好成熟的引导者,引导孩子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以免孩子在同样无知的同伴身上找寻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