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倦怠:找回科研热情

作者: 王翔 唐义诚

科研倦怠:找回科研热情0

科研倦怠

在当今时代,科研工作者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拓展人类知识边界的重要使命。然而,科研之路并非坦途,充满了挑战与压力。长期处于高压力、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科研工作者容易产生倦怠感,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也制约了科研事业的发展。

在世界范围内“非升即走”的科研环境下,无论是处于培养中的研究生还是青年研究员都觉得“压力山大”。研究人员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出现情绪耗竭、失去动力、个人成就感降低等现象,被称为科研倦怠。科研倦怠不仅影响了科研工作者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导致工作效能低下、人际关系紧张、离职率升高等问题。

科研倦怠的原因

● 工作压力与不安全感

美国研究生院委员会和杰德基金会合作发布的报告中提到,研究生遇到“导师指导不力、缺乏心理服务以及缺乏学术之外的职业培训”等挑战;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课题组也在调查中提到,61.2%的科研人员表示工作压力大,大量科研人员的职业倦怠程度总体呈持续上升态势;其他研究也指出,青年研究员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短期聘用、基金资助、发表文章以及获得教职等环节。

“没有安全感的工作环境充斥着负面情绪”。在针对初级研究员的调查中发现,职业生涯的不确定性和无孔不入的工作压力常常让他们感到心力交瘁,罹患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的风险也大幅上升。

● 个人因素

应对压力的策略不当会产生科研倦怠,部分青年研究员尽管理智上知道应该按照自己的节奏推进工作,但总是难以控制地与其他进度更快的同事比较,陷入内耗和自我否定中,消磨斗志。

此外,工作与生活的失衡也是影响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自然》2019年发布的全球博士生调查报告显示,76%的人每周工作超过40小时,近40%的人对工作与生活的不平衡感到不满。工作的挤压可能导致对家庭、兴趣爱好等其他方面的忽视,自我成就感和人生意义与科研事业高度绑定,未出成果前便会觉得自己非常失败,在疲惫中想要逃避。

● 人际关系

疫情三年里甚至有研究人员遭受极度隔绝感和孤独感,难以得到有效帮助;后疫情时代的研究员或是因经济压力,或是因时间紧迫,或是因毕业压力,或是维护自己的高自尊状态,自己遭受的痛苦难以启齿,只能慢慢自我消化。

再加上工作严重挤压了科研工作者的业余时间,缺乏情绪转换的环境。

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冲突以及名额竞争都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更有可能失去潜在的社会支持系统和他人鼓励。

● 社会文化因素

一个过于强调短期成果和数量的科研环境会加剧科研工作者的心理压力和倦怠。现有的评价体系过于关注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科研过程的重要性,使得科研工作者承受着巨大的考核压力和毕业压力。

科研倦怠:找回科研热情1

应对策略

◆ 个人调节

在应对科研倦怠的过程中,放好心态是首要的步骤。科研工作者需要学会有效地管理压力和调节情绪,这包括识别压力的来源,采用深呼吸、冥想或瑜伽等放松技巧,保持一定的运动频率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同时,设定清晰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并定期回顾成就,便可以激发内在的动力和成就感。

终身学习是持续克服倦怠的关键。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技能,科研工作者不仅能够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控制感,还能找到工作的意义和乐趣。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设定任务的优先级,并学会有效分配时间,这些都能有效减少倦怠感的出现。

◆ 团队支持

建立积极的团队文化,培养一种相互尊重、支持和鼓励的氛围。加强团队成员间的沟通和协作,就难以解决的问题询问前辈或同事,定期组织会议和活动来加强内部交流和知识共享。这不仅能够提高成员之间的亲密感,增强社会支持能力,也能不断提升整体团队的技能和知识,从而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

◆ 社会认知

首先,相关机构应制定有利于科研人员发展的政策,允许科研人员能够通过除文章外的更多方式来获得认可,努力营造一个开放、包容、创新的学术环境,激发科研人员的热情。其次,提高公众对科研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增加科研人员的获得感和尊重。最后,通过一些职业计划和联合培养,帮助研究人员获得沟通、领导力、冲突解决乃至创业方面的技能,解决他们未来的顾虑。

结语

科研倦怠是影响科研工作者和科研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通过个人、团队、机构和社会多层面的共同努力,当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得到认可和尊重时,他们将更有动力投身于科研工作,可以有效缓解科研倦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