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治疗:三大属性不容忽视
作者: 童逸轩音乐治疗的运用范围广,适配性高,近年来逐渐被大众了解、接受和认可,其行业发展的空间也逐渐被关注。在音乐治疗中,音乐、治疗对象和经过专门训练的音乐治疗师是三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其中,音乐是最基本的元素。音乐治疗正是通过音乐的人际/社会作用、生理/物理作用和心理/情绪作用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关于界定音乐治疗中的音乐是属于表演范畴还是治疗性演唱/演奏,有两点特别重要的因素:
一是音乐治疗师应该分辨清楚,在治疗中唱歌或者演奏乐器是为了满足音乐治疗师自己演奏的欲望,还是治疗对象真的能够从这样的音乐形式中获益。
二是作为音乐治疗师,我们应该明白,对于整个音乐治疗过程来说,音乐不是最终为表演服务,而是通过音乐的演奏,我们需要帮助治疗对象达到治疗的目标。
在音乐治疗中,追求的并不是在表演中呈现“完美”音乐的结果,
而是让音乐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属性——
音乐治疗中的人文属性
也许是过于关注他人对我的音乐和职业的看法,当我最初步入音乐治疗临床实践工作领域时所持的想法是,我需要呈现“完美”的治疗和音乐,向他人展示音乐治疗有多好,对治疗对象有多有益。但这种想法让我一次次地陷入自证的误区。
我曾经参与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的“星光益彩自闭症艺术疗愈”公益项目,那时的我,执着于帮助这一群“星星的孩子”向社会大众展现完美的音乐表演。在教孩子们唱歌的过程中,我过度地关注每个孩子是否准确无误地唱出音准和歌词,导致音乐的进行总是被我打断,孩子们原本所享受的音乐氛围也被我破坏。
作为音乐治疗师的我们都应该知道,在音乐治疗中,所有的目标、计划和活动都是以治疗对象为中心制定的,作为音乐的演奏者,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在音乐治疗中必须根据治疗对象提供的音乐偏好、成长背景等信息选取治疗对象熟悉的歌曲,针对特定的目标进行演唱或演奏,给予治疗对象更多的人文关怀以及文化联结。
有的时候,治疗师并不需要急于将目标集中在帮助治疗对象保持、恢复、改善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上,作为人类个体,他们有自主享受音乐的权利。在音乐治疗的某些时刻,如果他们能够沉浸在音乐中,享受这个瞬间,这就是音乐治疗给予他们的人文关怀,也是音乐治疗存在的意义之一。
音乐治疗中的社交属性
音乐治疗运用一切与音乐有关的活动形式作为手段,如听、唱、器乐演奏、音乐创作、歌词创作、即兴演奏等,不可否认的是在社交方面,这些相关活动可以帮助治疗对象在人与人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当音乐与人们产生共鸣时,可以带来认同感。音乐历来被视作最直接表达情感的“武器”,无论人们处于哪个年龄段,无论使用的是何种语言,只要双方处于所熟悉的同一首音乐下,人们都能快速建立起关系。
我曾经作为音乐治疗实习生在福建省康复医院工作过,在这期间,我接触到了许多因为脑部损伤从而影响言语功能的患者,作为音乐治疗师,我和言语治疗师合作一起帮助患者们进行言语的恢复和训练。其中有位接受言语康复训练的患者让我至今印象深刻,他在一项康复训练中由于一直无法读出词语正确的读音而感到十分沮丧,对自己的康复逐渐失去信心,导致无法继续完成后续的言语康复项目。在了解到这位患者在患病前十分热爱音乐,特别是经典的红歌之后,我和言语治疗师讨论在后续治疗中利用歌曲演唱引导患者说出词语。
当《军港之夜》的旋律在康复治疗室响起的时候,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位患者的肢体自然地随着音乐的节奏摆动,在音乐的陪伴下,通过我在特定的词语位置暂停吉他弹唱,留给患者时间和空间,引导他顺利地接上歌词中的内容,从而达到康复治疗的目标。
和治疗对象建立治疗关系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和身边的同学、朋友、同事等建立社交关系。只有当我们充分地了解治疗对象的文化背景,在治疗中选择能够引起治疗对象共鸣的音乐和话题,我们才能建立起能够促进治疗进程的治疗关系。
音乐治疗中的价值属性
当音乐治疗师在一些比如特殊学校或者养老院等机构中工作,我们可能会被领导要求协助组织学生或者长者进行音乐演出。而对于一些营利性机构来说,他们可能需要像音乐治疗这样的 “特色”项目来帮助筹集资金,他们需要让潜在客户或者投资方看到机构的多样性,以此来宣传自己;或者恰逢特殊节日或庆祝活动时,音乐治疗师会被要求充当音乐教师,编排歌唱节目。艾根(2014)认为当这些情况发生时,我们往往会处于被动的状态,因为表演活动的实施方式特别容易让治疗对象的福祉成为次要考虑因素。
在纽约大学学习的第一学期,我在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我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学校要求我的督导老师在一次活动的准备中教孩子们唱校歌,孩子们将以表演汇报的形式向社会机构展示学校的教学成果。当我和我的督导老师讨论这个问题时,我问她,当遇到这种需要担任有点像音乐教师的角色时,她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她告诉我,作为学校的一员,她无法避免这种情况,但是作为一名音乐治疗师,她并不严格要求所有孩子一字不差地跟着她唱校歌,而是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校歌—— 比如跟着节奏一起拍手或摇晃身体,在合唱时一起喊出学校的名字,甚至即兴大喊。督导老师的回答给了我很大启发,此时的音乐最重要的是要带给治疗对象以良好的情绪价值,此类音乐表演形式如果可以给治疗对象带来成就感,也不失为一个帮助治疗对象寻求良好情绪价值的过程。
正如美国鲁道夫-罗宾斯音乐治疗中心的主任,著名的音乐治疗师艾兰·特里所强调的,表演和录制音乐可以为治疗对象带来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从而为治疗对象带来合法利益。在治疗中看似以表演的形式呈现的音乐,其最重要的是人们演奏音乐的过程,我认为这可以看作是以自我觉察和以过程为导向的音乐治疗。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体会是,表演可以帮助一个人接触到更真实的自我。在这一过程中,难能可贵的是治疗对象会寻找能与自己产生共鸣的音乐,寻找自己的喜好,通过这样的探索,让治疗师引导他们发现自己喜欢某种特定类型音乐的深层原因,从而更进一步挖掘自己的内心。
综上而言,音乐治疗不仅是治疗领域的一项创新,更是社会层面上促进人际关系、文化理解和情感支持的重要工具。在全球化和社会多元化的背景下,音乐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能够打破文化和语言的障碍,帮助不同背景的人们建立联系和理解。音乐治疗在帮助个体恢复身心健康的同时,也为社会注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