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婚时代,焦虑的父母该何去何从?

作者: 蓝草

晚婚时代,焦虑的父母该何去何从?0

最近,一位阿姨在老伴的陪伴下来到了诊室寻求心理帮助。看上去阿姨情绪低落,不断地抹眼泪。她的老伴在跟前不断地安抚她。

“我身体还可以,以前什么毛病都没有。我可能是让女儿急的。”马阿姨说,她的女儿是名校博士毕业,在一所大学当老师,挺优秀。但婚恋问题一直不顺利,仅谈过2次恋爱,到现在35岁了一直单着没成家。

眼看要放寒假了,女儿准要回家,她就托朋友给介绍了一个各方面都挺优秀的小伙子,希望女儿与这个小伙子能修成正果,但谁成想,女儿一听说这个消息就大发雷霆,怪她多管闲事。马阿姨教育女儿,女人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个好男人结婚生子。女儿说她观念老、思想旧,现在这个社会,女人就算一辈子不结婚也能活得很好,然后生气地挂断了电话。

结果,马阿姨受不了了。“感觉受了很大刺激,女儿说她一辈子不结婚,我心里像掏空了一样,现在只要一闲下来想到女儿的婚姻大事,我就感到很焦虑。”

晚婚时代,父母的焦虑从何而来?

据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报道,我国有超过2亿的单身人口。大龄单身青年迟迟不结婚,让他们的父母深陷焦虑的苦海无法自拔。

相信年轻人也非常不理解父母为何如此焦虑吧。

“催婚”和“恐婚”的矛盾,主要发生在60后和80后、90后之间。60后大多只生一个孩子,他们把所有精力都用到子女身上,在他们心里,只有子女结婚了,帮子女照顾到孩子上学了,才算完成任务,不然便是没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孩子结婚了,他们才能真正轻松下来。如果孩子迟迟不结婚,可能就推迟了他们的养老计划,加之独生子女又没有兄弟姐妹可以依靠,他们担心独身的子女将来会老无所依。而子女不喜欢父母干涉自己的生活,对老人的催婚行为很是反感。于是,两代人之间的“战争”便发生了。

而这仅仅是一小部分原因,两代人矛盾的真正中心,在于婚姻观念不同。

从古至今,在不同文化和时代中,婚姻制度一直在演变。但历史学家还是总结出了一个关于婚姻的共性——基于利益。

历史学家认为,配偶关系出现于石器时代,在当时,它是一种组织和控制行为的形式,并为繁衍后代和日常生活提供了一个稳定结构。

在中国古代,当权者会颁布各种奇葩的政策催婚,据《国语》记载,越王勾践曾出台一项规定:“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晋书·帝纪第三》记载:“冬十月辛巳,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对于年龄超过17岁的晋朝单身女性,国家将强制分配丈夫。这些政策,本质都是为了政权与社会的可持续性。

类似的状况同样发生在西方。欧洲中世纪的贵族小姐们根本无权决定自己的丈夫,都是父母包办。因为她们的婚姻是一种财政安排,是不同家族之间为了稳定家庭财富的一种经济行为——可见,不论东西方,婚姻本身都与爱情没什么关系。

80后、90后可能经常听到父母说这种话:“我和你妈/你爸一开始也没什么爱情,这么多年还不是过得挺好?”“感情可以结婚之后再培养。”“生了孩子,感情自然就有了。”“不趁年轻找个经济条件好的,等你年纪大了就没有选择余地了。”

受“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养儿防老”等观念影响,父母那一辈人的婚姻里,似乎少见爱情的影子,或者说爱情不排首位。但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高度发达的今天,年轻人普遍认为婚恋中的情感联结更加重要——尤其是女性群体愈发独立之后,经济支持已经不是她们迫切想在婚姻中解决的问题。她们更希望在婚姻中收获尊重、归属与爱情,希望亲密关系能成就个人成长与自我实现,这意味着择偶条件的提高与选择范围的缩小。如果找不到符合要求的伴侣,有人愿意退而求其次,有人则宁可终身不婚。

所以,“催婚”与“反催婚”本质上是不同婚恋观之间的冲突。在两种观念的对峙下,父母拿着子女的照片、简历,像赶集一样来到各种各样的相亲角“摆摊”,年轻人怕父母催婚,节假日宁愿在单位选择加班也不回家。

身为父母,出现焦虑情绪,怎么办?

观念上的冲突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那么聚焦于眼下,为子女婚姻而焦虑的马阿姨们要如何走出焦虑,保持好心情呢?

1尝试理解子女的想法

子女成长在不一样的时代,每代人对婚姻有着不同的看法、期待和价值观。要尝试站在子女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对于自己的终身大事,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催婚,但也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2走出家门,多接触社会

身为父母,关心孩子是必要的,但不要只盯着子女的那点事,要多走出家门,多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走出家门,可以认识很多人,获取很多信息,对现今社会的变化也能多一些了解。对社会多一些了解,对子女就多一些体谅。

3及时排解负面情绪

可以找几个关系好的同龄朋友,向他们倾诉内心对孩子的担忧、苦闷和不满,听听他们对这事的看法,寻找可以让自己接受的角度。日常生活中,要学会采取注意力转移的方式,当感到焦虑时,去收拾房间、整理衣柜、洗衣服、做饭、看书,来调节心情。若自我调节无效,还可以找心理咨询师寻求专业帮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