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了,还能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吗?
作者: 李峰小帆,今年28岁,5年前确诊精神分裂症。治疗初期她非常抵触,总是担心药物的各种不良反应,反复停药,导致病情一直不太稳定,三年间住了两次院。在医生的引导下,小帆终于能认识到自己的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家属也特别支持,在规律药物治疗下,小帆一天天地好了起来,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半年前爱情也有所收获,与恋爱一年的男友结了婚。
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小帆也特别满意。但婚后婆婆开始频繁“催生”,这让小帆有些为难。其实小帆也想有一个自己的宝宝,但一想到自己还在吃着精神科药物,未免又有些担心。婆婆说“是药三分毒”,怂恿小帆停掉目前服用的精神科药物,可之前医生一直鼓励自己长期规律服药。孕期服药会不会导致胎儿畸形?会不会导致孩子也得精神分裂症?这些问题时刻困扰着小帆。在一个周末,小帆在丈夫、婆婆的陪同下来到了精神科门诊就诊咨询。
抗精神病药未必会导致胎儿畸形
在回顾了小帆的既往病情表现、治疗经过后,医生对小帆担忧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医生告诉小帆,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疾病,复发率很高,而且小帆既往有多次因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复发的经历,因此,目前病情虽然比较平稳,但也不建议她停药怀孕。虽然抗精神病药物在孕期使用的研究不多,但是,总体来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人群妊娠重大畸形的发生率约4%~5%,而在不服药的健康人群中也有3%~5%。因此,抗精神病药物并没有显著的致畸效应。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贸然停用抗精神病药物,在孕期中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可能性会显著增加,而病情波动导致的内环境变化反而更有可能影响胎儿发育,或因病情波动而很难继续妊娠。
由此看来,服药的总体利大于弊。但对于个体来说,应在备孕时既要请专业医生对病情的稳定性、身体各项指标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又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在孕前将药物尽量调整为最合理、危害最小、剂量最低的单一抗精神病药物来维持治疗。同时,在孕期产科检查时,明确告知产科医生自己的服药情况,加强产检,做好产前各项指标监测,不仅能及时监测母亲的身体健康情况,及时处理药物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还能密切观察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早期筛查胎儿畸形。
精神分裂症不一定会遗传给孩子
听了医生的话,小帆舒了口气。但旁边的婆婆忍不住,又问了医生一个问题:“那如果我儿媳妇怀孕还吃着药,会不会让孩子也得精神分裂症啊?”听到这个问题,小帆刚刚轻松的脸上又浮上了阴霾。医生告诉小帆的婆婆,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遗传度约80%。也就是说是多个基因的共同变异才会导致疾病的易感性。所以,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遗传的是易感的素质,而不是疾病本身,环境因素也有重要的作用。遗传度80%并不是意味着孩子有80%的机会会患精神分裂症,而是指遗传因素对疾病发生的贡献度。
此外,父母一方患有精神分裂症,子女患病风险会增加10倍,然而,普通人群的患病率约1%,增加10倍也仅意味着患病率可能增加到10%,仍有约90%的可能是不患病的。因此,在患者病情稳定的前提下,如家庭能够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心身成长环境,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是可以怀孕的。此外,孩子将来是否罹患精神分裂症,与孕期母亲是否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目前没有发现显著相关性。
接着,医生对小帆和他的丈夫说:孕育一个健康的宝宝是每一个家庭的期望,但也是每一个家庭需要慎重考虑的。目前没有证据显示胎儿接触抗精神病药物是完全没有风险的,就如同妊娠期任何药物的应用均无法排除风险性一样。因此,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选择孕育后代、是否在孕期选择服药,患者与其丈夫应达到共识。在意见统一、愿意承担无法规避的风险情况下,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权衡利弊,共同制定妊娠期的用药治疗方案。
小帆握着丈夫的手,信心满满地重重地点了下头,表示听了医生的话自己觉得豁然开朗了许多。回家要开一个家庭会议,大家一起讨论一下,毕竟生育后代对于整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件大事。
妊娠期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的原则和建议
由于精神分裂症高发年龄与女性最佳生育年龄相重合,使得妊娠期抗精神病药物应用的安全性成为临床上越来越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然而,任何医疗决策都是利弊风险的权衡,对于妊娠期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更是复杂的、难以完全规避风险的。医生需要对不同的个体情况做出不同的建议。总的来说,病情平稳是备孕的前提。
首先,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尤其是反复发作的患者来说,停药导致的病情复发对于母体和胎儿的影响更大,最好维持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但孕前可在保证病情稳定的基础上,将药物剂量调整至最低有效剂量,同时尽量简化用药、单一用药。
其次,目前没有确切的依据表明哪种抗精神病药物更为安全,所以一般不需要因为安全性问题进行孕前的药物种类调整。
再次,孕期应尽量选择口服药物而非长效制剂,尽量避免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如盐酸苯海索片。
最后,部分研究建议在妊娠前三个月胎儿重要器官发育期暂停药物治疗,但这可能会增加疾病复发的可能,同时延长叶酸的服用时间。
俗话说“没有安全的药物,只有安全的医生”。在备孕前建议到专业机构咨询医生,在权衡利弊的情况下,由医生根据个体的不同情况,给予更加专业有效的治疗方案,为孕期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