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四重自我,实现全域健康
作者: 韩布新加拿大科学院院士、麦吉尔大学犹太医学中心劳伦斯·科尔迈尔教授提出,人类社会发展出个人中心、社会中心、自然中心、宇宙中心四类自我。目前全世界都学习、运用欧美发达国家的现代心理学,却不大关心其个人中心自我的前设,问题很大—— 因后三类自我代表性强、涉及人口广、文化差异大。
中国代表社会(关系)中心,孔夫子的人生愿景志于道(万物源头)、据于德(天地化育万物)、依于仁(关系层面的兼善)、游于艺(个人表达与人际沟通能力),与科尔迈尔教授的观点可谓跨越2500年时空不谋而合!虽然孔夫子从宏观到微观,科尔迈尔教授从微观到宏观,但是二人对全域健康(修通与整合四重自我)的关切异曲同工。
我们不免想起轴心时代前贤们的努力与影响延续至今,比如佛家(放得下)、儒家(拿得起)、道家(想得开)和一神教(认得出)(韩布新,2021)仍然是基于众生苦的关切,虽然在全域健康四个层面各有所侧重。
全域健康之重要性自不待言—— 更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达致全域健康?琴棋书画剑、诗酒花茶拳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均可在技(在形式美层面从眼高手低到心手相应、具身认知与心流状态)、术(在内容美层面融入、连接民族集体潜意识——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道(找到、整合自我,实现人生阶段性最佳处境化)三个层面成全人实现全人成长、全域健康。
就诗词歌赋书画印等汉语艺术而言,每位作者都是不同层面修通、整合自我—— 按心理学的话说,就是在特定的时空处境/情境下重评失调的认知,从而维护乃至促进心身健康。因此,历代诗人、词家、文士、墨客的作品因其侧重自我层面,均可按照四重自我框架予以分类。
试以苏东坡的几首词为例。
个人中心性自我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1082)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1082,乌台诗案后3年)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两首词中,苏东坡明确其三观边界,愿意护持百姓疾苦、拒绝同流合污;尤其是末句点题,可以说是直抒胸臆、毫无保留!
社会中心性自我
江城子(1075)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心脑兼顾、梦境与现实交融,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中积极、消极情绪/情感均有所表达—— 从关系自我层面分析苏东坡这首悼亡词。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1085)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心安处是吾乡”是最好的追求,更是婚姻关系中最难的境界,在当下离婚率居高不下甚至不断上升的社会现实中有深刻的警示意义。故事大家都知道,在关系中实现心安(即儒家强调的仁,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爱邻如己)之难更是成年人的普遍经历。惟其坚难、宝贵,更值得追求!
自然中心性自我
念奴娇·赤壁怀古(1082,乌台诗案后2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在自然层面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状态,以景喻情、抒情于景,物我两忘、相得益彰!
宇宙中心性自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1076)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仰望星空,苏东坡思念弟弟,猛喝酒后,额叶功能受到抑制,千古名篇随口而出!难怪范成大当年有感而发:老去读书随忘却,醉中得句若飞来!
1079年的乌台诗案是苏东坡人生转捩点,因此前后词所表达的意境、人生念想自然有所不同,由此可以看到他的心路历程。
类似例子很多,限于篇幅,兹不赘述。实际上,李煜、李白、李清照、杜甫、辛弃疾……读者朋友如果有兴趣,不妨按四重自我框架给你最喜欢的作家作品分类,当可加深对作者当时处境及反映特定时空情境下知情意整合努力所产生作品的理解,进而跨越时空与作者连接,获得直面惨淡人生的心力—— 在绝境中看到信心、盼望与爱,在困境、失去中找到永恒、有所得着,在逆境中有所释然。
整合四重自我,正是汉语艺术让个人乃至群体实现全人成长、全域健康的有效途径—— 但是,形成精确、可得、有效、个性化的心身健康维护与促进,成为有效抓手,需要实践、需要研究、需要传承!
专家简介
韩布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原理事长,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首批注册督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