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否认的感受

作者: 李娜

被否认的感受0

小林来到咨询室的时候,双眼无神,她说她的心里很乱,有好几个声音在说话、在骂她,她评价自己冷血、恶心,对朋友反感、对亲人冷漠、想伤害小动物,也会用指甲抠伤自己。她反复说着“我很讨厌自己,我是活在黑暗里的人”。当我问她,“你愿意从黑暗里走出来吗?”她默默地摇了摇头。

高一刚开学时,小林和同班的小雅相处愉快,小雅非常纯真、善良,就像一束光,刚开始照亮了小林。但这束光也刺痛了小林,让她自卑、敏感,害怕被小雅发现她一直在伪装,害怕小雅发现真正的她是那么黑暗又邪恶。

从小林的自述中了解到,她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被校园欺凌,积累已久的恐惧和愤怒情绪让她很难处理同学关系,也让她很想报复那些伤害过她的人。“没法惩罚别人,就只能惩罚自己,我用头撞向床板,感觉不到疼痛。我想用刀割自己,但是害怕刀的锋利。也幸亏我胆小,才能活下来。”

第一次咨询后,小林的妈妈带她去了医院,针对她的状况,医生诊断为“焦虑抑郁状态”,建议“家属做好安全陪护,防意外,定期复查,不适随诊”。妈妈拿到诊断结果,竟然感觉松了一口气,很高兴地告诉她,“你看,我就说你没事,大夫也说你没病,这下你不要每天和我‘作’了,好好上学吧。”

自己淋过雨,就更要帮孩子撑一把伞

在小林看来,妈妈也曾是个可怜的孩子,在重男轻女的环境下长大,爹不疼、娘不爱。外婆在妈妈十几岁时去世,生前也更疼妈妈的姐姐和弟弟,还会用很恶毒的语言诅咒妈妈。外公把18岁的妈妈赶出家门,妈妈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好四处流浪。

小林虽然习惯了有事自己扛、不依赖妈妈,但是心里很心疼妈妈,因此会帮着妈妈做事,在妈妈生下弟弟之后照顾弟弟,调和妈妈与弟弟之间的矛盾。甚至还会安慰弟弟“别恨妈妈,妈妈有妈妈的难处”。

这样的妈妈,这样的小林,让人心疼。妈妈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和肯定,她并不知道孩子还有被爱的心理需要,她自然地认为现在小林能吃饱穿暖就已经是很完善的状态了,也认为这是她能给小林的全部了。

当今的孩子物质已然丰富,因此他们对心理需要的满足有很高的追求。家长要满足孩子的安全感,满足他们被接纳、被尊重的需要。小林在家庭里没有得到这样的心理满足,也不曾获得父母支持的力量。父母此时能做的,是“即使自己淋过雨,也要为孩子撑一把伞”。孩子对父母的需要到底是什么?如何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该如何爱孩子?如何让孩子敞开心扉来沟通?如何让孩子感觉到幸福?这都是小林妈妈值得思考的问题。

认真听孩子说话,认可孩子的感受

小林在小学六年级某天的上午摔断了胳膊,父母说没事,你下午继续去参加考试。

胳膊受伤严重需要手术的前夜,小林疼得睡不着,父母没有回应。

爸爸常常嘲讽小林,弟弟朋友那么多,就不像你天天闹抑郁。

爸爸打小林的时候,小林想拉住妈妈,妈妈甩开小林,和弟弟躲得远远的,当个旁观者。

妈妈说他们80后很坚强,不像现在的孩子这么脆弱,动不动就要死。

小林有自杀的冲动,告诉父母,父母却说她多事。

小林说:“我连长大都不想长大,小学同学霸凌我的时候我就想死,现在只要活着就累,去年上网课时就一度想死,我现在真的没力气活下去了……”班主任告知家长需要做好孩子的安全陪护时,妈妈却说:“她很胆小的,别人高声说话都会吓到她,她不会自杀的……”

小林说:“妈妈不让我来上学,不让我来心理辅导,她一直在否认我的病,否认我的感受,其实我没有‘作’,我是不受控制的。班主任告诉妈妈我在教室用小刀划自己,妈妈也不认为这危险,她说‘你这手腕多干净,还说什么自杀、自残!’妈妈觉得我就是没事找事!”

小林妈妈和很多父母一样,否认孩子的感受,也害怕承认孩子心理出了问题。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很多事情,当孩子诉说他的困扰时,这恰恰是父母了解孩子、亲近孩子的好机会。可遗憾的是,父母没有抓住这样的信号,没有去倾听孩子,而是漠视孩子的心理需要,否认孩子的真切感受,挖苦孩子是在作天作地。这样长此以往,孩子渐渐长大,就会关上自己的房门,也关上了曾经对父母敞开的心门。

孩子需要的不多,一个简单的拥抱,就是对孩子感受的最好回应。对于充满委屈、恐惧、愤怒和自我厌恶的小林,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妈妈一个无声的拥抱。父母能够认真听孩子说话,能够认可孩子的感受,这应该是每一个孩子内心由衷的期待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