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为何有偏差?
作者: 王葵你是不是偶尔对自己的记忆力不太自信?有几次,你离家前忘了带钥匙;还有几次,你出门后忘了炉子上的火是不是真的关了。
但是有时候,你对自己的记忆力又相当自信。在难过的时候,你想起你爱人说过的一句话,那句话深深地刺痛着你,你对他说过那句话从不怀疑。然而,你的记忆真的那么正确吗?
“无中生有”的记忆
事实上我们记得的事情,未必真实发生过。
这种情况,我在课堂上验证了无数次。讲到记忆相关的内容,我总是喜欢找学生做一个记忆相关的实验。实验前,我告诉他们,闭上眼睛,记住我读的词语。
这几个词语分别是:床、休息、醒来、累了、做梦、清醒、午睡、毯子、被子、打盹、打鼾、打哈欠、昏昏欲睡。
等我读完,同学们就可以睁开眼睛,但从屏幕上看不见这几个词语。这时候我会问他们几个问题:
问题一:我刚才有没有读过“打鼾”这个词语?
大家基本上都会点头,齐声说“读过”。
问题二:我刚才有没有读过“妈妈”这个词语?
大家基本上都会摇头,齐声说“没有”。
问题三:我刚才有没有读过“睡觉”这个词语?
这个问题的回答最有意思。通常是一些人点头,说读到过;而另一些人会摇头,说没有。点头的人很有信心,说我读过;摇头的人同样很有信心,说我没有读到过。同学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眼神里充满疑惑。
然后我会把这几个词语再次呈现在屏幕上,说“有”的同学会大惊失色。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选课同学的智商肯定是正常的。一些人甚至会理智地分析自己出错的原因是念到的几个词语都跟“睡觉”有关,因此才会导致记错的情况(确实也是这样的)。
“胡编乱造”的记忆
人类天生偏好逻辑,喜欢故事。在记忆过程中,我们会下意识对一些事件进行加工,按照自己的逻辑来组织记忆的内容。这个过程,让记忆产生了浓浓的主观性。
如果给人看一些没有逻辑的材料,“凳坐着一只形状的猫”,人们也会不由自主地想从这些材料中得到一个符合逻辑的故事,比如“猫坐在凳子上”。不停地去寻找意义的这种倾向,天然地发生在我们的记忆过程中。这种个体化的组织记忆事件的方式,使得我们每个人对同一件事情的记忆会非常不同。有时候,咨询室里的夫妻会对同一件事情都有着非常不同的记忆。他们的冲突来源,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源于对于事件的组织和理解。有意思的是,如果没有咨询师的参与,他们彼此对自己的记忆都不怎么怀疑。
“记得与否”事关一个语义记忆的网络模型
这与语义记忆的一个网络模型有关。该模型假设,语义记忆是一个网络,网络中的节点就代表一个概念,而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了概念之间的联系。如果两个概念(节点)之间的连线越短,那么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越紧密。重要的是,当一个概念被激活的时候(也就是被我念到的时候),与之相连的节点也会获得一定量的激活。当某个概念的激活程度超过一定阈限(门槛值)的时候,这个概念就会被提取(就比较有信心地认为我确实读到过)。
我念出来的那几个词语,多多少少都和睡觉有点关系。也就是说,这些词语有个共同的节点—— 睡觉这个词语。当我读列表里的每个词语的时候,睡觉这个词语都会获得一定量的激活。当读完这一串词的时候,对于一些同学而言,“睡觉”这个词得到的激活量就会超过阈限,从而产生我确实读过这个词的错觉。
同理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对于“妈妈”这些词语,大家都很有把握我没有读到。因为这些词语都和妈妈不太有关系,所以“妈妈”这个概念没有获得激活。于是,大家就很有把握,我压根没有读到过。
从这个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出,我们的记忆可能是不那么准确的。这个例子只是我们现实世界中记忆容易出错的一个最简单的模型。而现实世界中发生的事件,要比记忆词语更复杂。

综上而言,希望下次您和亲密关系对象因为“你明明就那样说过”而发生争执的情况下,能够想到一个起码的常识,那就是我们的记忆其实是容易出错的,有可能是你冤枉了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