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只能听好话?
作者: 廖冉Q老师,您好!
我家孩子佳佳5岁了,她特别在意别人对她的评价,尤其是家人。家人不能说她一星半点儿的不好,也不能称赞别的孩子,否则她就会又哭又闹,非要说她才是最好的,最优秀的。
我很有耐心地跟她讲,她有她优秀的地方,别人也有别人优秀的地方,不可能一个人拥有所有的优点,比全世界的人都优秀。她努力学习别人的优点,将来会变得更加优秀,但她根本听不进去,有时候弄得我们大人很尴尬。
我也反思过为什么她这么在乎别人的评价,或许跟爸爸经常拿她和别的孩子比较有关,爸爸经常在佳佳面前说别的孩子练钢琴比她认真,幼儿园里别的孩子画画比她画得好等等。我能感觉到每次爸爸拿别的孩子跟她比较,佳佳都会很不高兴,甚至会哭闹。我也跟佳佳爸爸说过不要总拿孩子跟别人比,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但爸爸说如果从小连这么点挫折都受不了,那长大了就会更加脆弱了,要从小给孩子挫折教育,让她知道自己的短处,才能知耻而后勇,努力向优秀的榜样学习。我觉得爸爸说的也有道理,那像佳佳这样唯我独尊,见不得别人比她优秀是不是一种心理问题?我们该如何纠正她呢?
佳佳妈妈
A佳佳妈妈您好!
看得出来您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也很希望引导孩子学会欣赏和学习别人的优点,从而让孩子自身更加优秀。
接纳孩子所处的心智发展阶段
我们要承认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思维方式跟成人是不一样的。就像你不能要求幼儿园的小朋友会微积分一样,也不能指望5岁的孩子像大人一样能辩证地看待别人的优点和缺点。
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思维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判断一个人或一件事好不好,都是从是否对自己有利的角度来看,而且限于人生阅历和抽象思维的发展水平,孩子无法从长期获益的角度来评估,只能从当下的反馈来判断。
另外,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对于您的孩子来说,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是如此重要?是不是在您的家庭氛围当中,非常重视成就和荣誉,对于优秀的人不吝赞美和关注,而对不那么优秀的人,则有些忽视甚至贬低。孩子可能在潜意识层面觉察到如果自己不优秀,可能就不能得到父母家人的关心和爱护,甚至可能会被忽视和抛弃,所以她迫切地想要获得认可和赞赏。
从您的描述来看,爸爸的出发点是好的,想要让孩子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要为自己取得的些微成就沾沾自喜,但这种思维方式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要求太高了。
当爸爸说别的小朋友比佳佳做得更好的时候,佳佳感受到的不是爸爸对自己的鞭策和高期待,而是一种贬低和否认。长此以往,佳佳会觉得爸爸是不爱自己的,是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甚至有可能会影响到佳佳的自我概念,她会把来自父母的批评和否认内化到自我形象当中,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不如别人优秀,不配得到赞赏等。一旦形成这样的消极自我形象,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变得唯唯诺诺,胆小怕事,做事只求不被批评,不会寻求进步和创新。
从本质上来讲,孩子都是希望得到家长关注和赞赏的,而家长对孩子的关注本身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具有特殊的意义。

无条件积极关注的重要意义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提出了原初母爱贯注这个概念,他认为,在生命的最初阶段,母亲有一种特殊状态,这一状态是逐渐发展的,在怀孕期,尤其是接近分娩时成为一种高度敏感的状态,这一状态在婴儿出生后持续几周。母亲对孩子全神贯注,密切关注着她的孩子的需要,跟孩子达到了在生理和心理上同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孩子感受到我是被关注的,我的需要能够得到及时的满足,我的痛苦有人抚慰,也就形成了自我价值的雏形。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无条件积极关注这个概念,其实跟原初母爱贯注这个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无条件积极关注表现为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态度,即无论来访者的品质、情感和行为怎么样,咨询师对其都不做任何评价和要求,并对来访者表示无条件的温暖和接纳,使来访者觉得他是一个有价值的人。罗杰斯认为这是心理咨询的前提,也是来访者能够实现积极转变的力量之源。
遗憾的是,现实中父母能给予孩子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并不多。尤其是在当前整个社会都弥漫着竞争和焦虑的氛围中,“鸡娃”是一种主流,虎爸虎妈随处可见。考试得了满分,竞赛拿了大奖,你就是好孩子;考试不及格,比不上别的孩子,你就是垃圾,你就是对不起爸妈的辛苦培养。这一类的道德绑架话术屡见不鲜,正如电视剧《小舍得》
中的小学霸颜子悠在家长课堂中对着妈妈田雨岚说:“我觉得,我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是健康人格发展的基础。在这个阶段,不必过于强调孩子的成就表现,而应该看到和鼓励孩子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对自己动手不依赖他人的独立性、对坚持不懈达成目标的意志力等优良品质。至于在短时间内是否画画比别人漂亮、跳舞是否是主演C位、能背诵几首唐诗,这些细枝末节的外在表现并没有那么重要。
如何才能做到无条件积极关注
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家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绝不在公众场合批评责骂孩子,即使孩子有做的不对的地方,也要等到回家后,在最初的愤怒和失望稍微平静一些之后再跟孩子沟通。
先问问孩子为什么这样做,他是怎么考虑的?也就是先看到和肯定孩子的愿望和想法,这样做也是鼓励孩子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促进孩子的心智化发展。
然后再告诉他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合适的,为什么不合适?(比如躺在地上打滚会影响公众秩序)。以及下次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可以如何处理(比如非常想要买一件新玩具,可以通过做家务攒积分来换取)。孩子的动机往往都无可厚非,只是还不知道如何合理地满足自己的欲望。
第二,不拿自己孩子的短处跟别的孩子的长处比较,多肯定和欣赏孩子的优良品质(比如认真细致、坚持不懈)而非具体的成绩。
只有无能的父母才会指望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真正优秀的父母会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包容,鼓励孩子探索和实践属于他们的梦想,这个过程注定会有挫败和沮丧,父母不能将自己的消极情绪毒素注入孩子身上,而是要充当孩子的情绪调节器,帮助他们觉察和接纳积极和消极的情绪体验。
第三,爱孩子的前提不是他做了什么或是不做什么。
纪伯伦的《致孩子》中写到“他们藉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今生有缘做他的爸爸或妈妈,这是一场幸运的相遇,而不是一个投资机会,更不是达到某些隐匿个人目标的手段。
能够见证一个新生命的出生与成长,陪伴他几十载的喜怒哀乐,这已经是为人父母最大的福报了,而我们要做的不过是真正关注和在乎孩子的需要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