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嫌弃儿女不好为哪般

作者: 隆春玲

总嫌弃儿女不好为哪般0

田阿姨今年65岁,退休前是一名高级工程师,工作出色,年年获奖,退休后被多家单位争着高薪聘请当顾问,不仅挣钱多,在家在外还十分有成就感。

最让老人堵心的就是儿子,其学习很吃力,勉强上了一个普通大学,原本按照田阿姨的心愿儿子应该出国深造或继续读研,但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大学毕业就应聘在一家小公司工作,虽然收入不高,但对自己现状挺满意,这令田阿姨非常失望。

一向要强的田阿姨,总想不通自己这么优秀,可儿子和自己相差这么多,还不求上进。见到儿子,总要说儿子怎么就这么不争气,让自己在亲朋好友面前抬不起头,出门都不敢和别人谈论子女的事情,见到儿子做事情,总会习惯性地“挑刺儿”。儿子与她的矛盾不断升级,见面就吵,儿子每次生气走了以后,田阿姨又自责、痛苦,认为晚年没了希望。

我们看到,生活中如果询问为人父母的老人对子女的希望,大多会说只要子女心身健康,工作稳定,有个和美的小家庭,有自己的子女,踏踏实实过日子就挺好的。我们老人不求子女能有多大的成就与发展,只求他们健康、幸福,对社会多做贡献。

可在现实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老人总希望自己的子女比自己强、比别人家子女优秀、能有大的成就,这样说出去自豪、在人前有面子,以至于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够好,每次见面就是“教育”,让子女们不胜其烦,子女虽然知道父母年岁大了,需要多去关心、照顾,可内心又很抗拒,不愿意去见父母,最后双方都不开心。

其实作为老年人,不知您有没有思考过,您要的这份面子,究竟有何意义?您的子女真的没有别人优秀吗?怎样“优秀”您才满意呢?当您沉迷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执念中,是否已经影响到自己的心态,造成了亲子冲突,进而引发了更多的冲突和矛盾?……这些都会对我们的心身健康造成坏的影响,降低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数。

总嫌弃儿女不够好的原因有哪些?

1与追求完美的个性有关

此类老人做事比较认真、凡事爱追求完美,对自己和他人比较苛刻,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在生活中只要子女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优秀标准,在主观上就不认可子女,马上对子女产生负性情绪,自动放大自己的感受,随之对子女采取消极行为,欠缺共情,常常表现为忽略或较少考虑到子女及他人的感受,自己还沉浸在失望及痛苦之中。

田阿姨自己工作出色,这与她对自己的要求有关,当孩子上了普通大学,不同意她的想法出国深造时,与她的想法不一致,没有达到她的标准时,她没有能够理解孩子的想法,产生了负性情绪,放大了自己的感受,使自己深陷痛苦之中。

2与受传统家庭教育方式影响有关

若老人从小在父母打击、否定、不被鼓励的教育环境中成长并受到影响,会导致一些老人潜移默化习得后形成这种效仿的教育方式,如把对自己的未了心愿强加给子女完成,若没有达成心愿,便会嫌弃、打击,甚至还会打压子女,其实是内心极度没有安全感,通过获得掌控感,强烈渴望引起关注和刷存在感。

另外,随着老年人退休回归家庭,很多时候与亲朋好友、邻里街坊等谈论最多的话题便是自己的子女,一些老人在外人面前用比较子女“优秀”来充面子,这与老人虚荣心及自尊心过强有关,也是一种求认可的体现。

田阿姨不愿意在外人面前谈及子女,认为抬不起头,也许有这些原因。

3与内心需求被忽视、存在感低有关

总嫌弃子女不够优秀的老人,体现在认知的不合理上,总认为子女各方面都不行并全盘否定,打击和贬低子女,可能与老人的低存在感有关。

一方面老人在某一方面表现得很自卑,并把这种不自信通过贬低子女达到体现自我存在感的目的;另一方面,一些老人内心需求被忽视,不知道通过何种方式表达来获得满足,便采取嫌弃、抱怨、指责子女的方式抒发内心的不满。

其实,能够感受到,田阿姨内心是希望儿子经常回来看她的,但没有正面沟通,反而每次都是对儿子“挑刺儿”,结果适得其反,造成家庭矛盾不断升级,自己和孩子都不开心。

如何调整心态,让亲子和谐相处?

转变观念,从接纳不完美开始

田阿姨苦恼的一个原因,就是不允许子女不够完美,当子女达不到其要求的“标准”时,就会深陷痛苦和失望中。

田阿姨其实可以尝试,允许子女有自己的想法、工作和生活,试着接纳子女当下的状态,包容身边的亲人,不需要事事追求完美。

静下心来会发现其实自己的孩子诚实、孝顺、踏实、独立、工作努力……身上很多闪光点,对于发现的这些,尝试着当着孩子的面表达出来,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爱意和肯定。

要知足常乐,应该主动降低对自己,特别是对子女的要求,和子女和谐相处,生活很快就会变得轻松、快乐。

晚年生活要有目标,多与自我和谐相处

老年人应该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关注自己的晚年生活,了解并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可以从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开始,注重培养个人兴趣爱好,多参与集体活动,逐渐降低对自己和他人的期望,凡事有度有边界,这样可以让生活变得既简单又轻松和充实。

田阿姨可以试着参加一下老年大学,多接触一些数字技术,参加一些老年人的社团,在结交朋友的同时,又丰富了自己的晚年生活。

子女辅助父母找回“存在感”

当然,作为子女,当发现老人有怨气、不认可自己时,我们要以平和心态,用心找到老人抱怨背后的原因,用更多的关心和理解温暖老人。

要积极认可老人,帮助老人重新找回生活的乐趣,启发老人聚焦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上,找到存在的价值感。

支持、鼓励老人继续发挥余热,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发挥自身价值,实现“老有所为”。

还可以多陪伴、关爱老人,比如多向老人请教问题、在生活中故意“麻烦”老人为家庭“操心”,有效辅助老人找到生活的意义及自身的“存在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