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表达方式,不止一种
作者: 刘芳岭闺蜜又一次在节日和先生闹了矛盾,原因总是类似:先生在节日当天“表现不佳”,比如忘记情人节,或是生日只买了鲜花、蛋糕而没有准备其他礼物。这次是结婚纪念日“没表示”,一整天的期盼慢慢变成失落,晚上当她问起先生是否记得是什么日子时,对方“嬉皮笑脸”地说:“哦,走,给你买个礼物去。”那一刻积压的各种情绪瞬间转化为无法遏制的愤怒,发泄一通后她离家出走。
每次这样的争吵过后,她都会觉得自己反应过激,但同时委屈和难过也真切存在,这样的情绪让她搞不清楚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生气的原因并非别人口中的“这么一点小事”,小事引发的暴怒背后,往往隐藏着未被满足的需要,或者“冰冻三尺”累积的不良情绪。
正视情绪背后的需要
第二天双方沟通之后,她得知先生其实准备了礼物,只是一直没有拿出来送给她,想等着她提起的时候再来个“惊喜”,但在她突然发火的时候,不知道该说什么做什么的他选择沉默应对,这样的反应又进一步激化了她的愤怒。她的先生也觉得很困惑,妻子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哪些节日该重视?什么时候送出礼物合适?要准备什么样的礼物?她到底为什么这么生气……
事实上,他们之间的问题并不在于感情不好,究其原因,与情绪洞察和内省不足有关,女方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总是为了“小事”发火,自己情绪背后的需求是什么,标准又是什么;与双方有效沟通不足有关,男方不了解妻子想要什么,只是通过一次次“试错”的方式来摸索;与男方确实没有敏感地接收到妻子的表达有关,每个人重视的事情不同,在反复强调的事情上总是得不到回应,失望就会慢慢累积,最终被一些小事给“引爆”。
闺蜜对节日仪式感的要求,并非她太“作”,先生送的那些小礼物她完全有能力买给自己,暴怒背后隐藏的心理需要,是她希望自己的需求能被对方看见和重视,因为对她来说,节日的仪式感是她能够搜集到的“他真的爱我”的证据,一旦“重要节日他不重视”这个点被触发,没送出的礼物就不再是礼物本身,而是被衍生为“我如此重视、反复强调且不难实现的需求,你却总是不放在心上”的想法,继而得出“他不重视我、不爱我”的结论。
在面对人际矛盾时,与其糊里糊涂一次次“重蹈覆辙”,不如静下心来正视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分析情绪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需要,审视这些需要是否合理,如何清晰地表达给对方,达成一致,可以有效避免同样的问题反复发生。
细节和结论之间不能轻易画等号
“我们总是容易通过一些细节来对事物下判断”,比如因为自己生病对方没有送药就觉得被忽略;因为自己的话对方没记住就觉得不被重视;因为几件承诺了没有办好的事情就觉得对方不可靠……
诚然,细节彰显品质,但对人事的判断,除了观察偶发的细节,更要有理性而宏观的认知。毕竟,生病没有送药很可能只是因为对方还没有这个概念,没记住你的某些话只因为不是“电脑”,承诺的事情没办好,可能因为你们对“办好”的标准不一致……
人和人的认知是有差异的,你觉得习以为常的事情,也许并不曾在他的世界出现过,人都是在成长变化的,在和世界的碰撞中逐步矫正自己,排除原则问题,有些细节和结论之间,其实不能轻易画等号。
心理学中有个“巴纳姆效应”,是说如果我们相信一件事或有某种结论,就总是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但事实上这个结论并不一定真实,很多时候只是“主观验证”在作怪。
所谓磨合,就是一个逐渐打通认知和情感壁垒的过程,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很多时候我们连自己都无法控制,怎么能要求别人处处迎合我们的心意?在没有原则问题的情况下,请给彼此多一些成长和自主的空间,毕竟每个人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模式度过人生。
爱的表达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 努力让自己成为“完整”的人
对于什么是爱,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衡量标准,有些人觉得爱是嘘寒问暖,有些人觉得爱是共同成长;有些人的浪漫是热情如火,有些人的浪漫是细水长流……我们对爱的理解和表达,从来都不是同一套标准。
许多人因爱痛苦,往往是对爱情赋予了太多意义,希望被温暖被治愈,甚至从中获得救赎。其实好的感情,从来都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救赎”,而是两个本身就比较“完整”的人,一起同频共振,抵御风雨。
感情的复杂就在于,我们只能做好自己可控的部分,去沟通、去付出,但沟通对象能否接收,付出能否得到同等回应,并非我们可控,对方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过度把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就会丢失自己的生活,对他人赋予过多期待,就容易患得患失忧郁怨恨。
在感情中,要正视自己的情绪,理智分析问题,合理表达诉求,降低对他人的期待,努力完善自己,“人和人要保持长久舒适的关系,靠的是吸引,而不是压、捆绑、一味付出以及道德式的自我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