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无情”的孩子,家长应该怎么办?
作者: 韩金详Q老师,您好!
我的女儿今年13岁,正在读初一,上初中一段时间以来,回家和我提过几次觉得压力越来越大了,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学好的话,逐渐地我感觉她不像从前那样乖巧听话了,还总是让我陪在她身边。
比如女儿每天放学回家,如果发现我不在家,就会打电话找我,如果我回家晚了,必须要耐心向她解释;她写作业时就要求我必须陪在身边,不允许做自己的工作、不允许看书、不允许看手机、不允许躺着,有时候还不允许坐着,如果违反了,就会哭闹、摔东西,不能完成作业;睡前还要我给她梳头、讲故事,说只有听着妈妈的故事才能入睡。
我的工作本身比较忙,家里还有个“二宝”,孩子爸爸每天早出晚归,也帮不上什么忙,我每天下班既要做家务,还要兼顾女儿的情绪,总是睡眠不足、感到精疲力尽,幸好有爷爷、奶奶能够帮我带一带弟弟,不然我早就崩溃了。
平时女儿和弟弟关系还好,知道疼弟弟,谦让弟弟,但有时会问我:“妈妈,咱们能不能不要弟弟!”弟弟好像也学会了姐姐的很多行为,有时候会学姐姐的样子,这更加重了我的担心,如果两个孩子都这样,我怎么能够忙得过来。
孩子爸爸很担心我的身体,曾经严厉地管教女儿,甚至出手打她,结果还是无济于事。
我感觉女儿很“无情”,都初中了,怎么不知道心疼妈妈呢?这到底是怎么了?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晓涵的妈妈
A晓涵妈妈,您好!
从您来信的字里行间,我看到了一个围着妈妈的小女孩,好像她并不是13岁,而是1岁到3岁左右,她不停地在向您要“奶”吃,如果您不能及时地提供,小女孩就会哭闹,不让您睡觉,直到她自己确认得到了“奶”吃,才肯罢休,不然她就会认为自己“死”掉了。
在临床上,我们称这种现象为退行,是自我防御机制之一,意思是当一个人遇到挫折或创伤时,或者出现母爱竞争者,会用比她年龄更加幼稚的行为来应付现实的困境,以此来博得父母的关注。
我们每个人的心理能量在不断前行的时候,主要方向是为了适应外部世界,然而退行是为了适应内在世界。一个人不仅要适应外部世界,还要适应自己的内在世界,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退行一旦发生,总是退到曾经发展阶段的某个点上。
针对您提出的问题,我想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首先,作为母亲,对待女儿爱的索求,不要逃避,要在女儿面前保持稳定,保持住母亲稳定的形象,让女儿感到无论如何妈妈都是爱我的,妈妈总是在我需要的时候出现,并且对我整个人都是包容的、接受的,不会因为我的要求和行为变成了另外一个陌生人,不会不要我、抛弃我。
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从来就没有婴儿这回事儿”,意思是说当我们看到一个婴儿的时候,身边总会看到婴儿的妈妈或者照护者,那么婴儿的整体情况和身边妈妈或者照护者的关联性非常大,一个足够好的妈妈,可以提供促进性的环境,促进婴儿的情绪成熟与发展。鉴于您女儿的退行防御,您在女儿面前要保持稳定,对女儿进行足够好的抱持与照护。
与女儿进行言语和行为的互动,或者和女儿一起做游戏,适时对女儿提供自我的支持,关注女儿的内在世界,您女儿内心很可能是恐惧的、不安的,要和女儿在一起,支持她、鼓励她。通过游戏逐步在心理上创造过渡性的空间,引导其与客观现实进行关联。比如可以和女儿一起画画,或者一起和女儿在厨房里以玩一玩的心态做一些家务,共同探讨一些问题,等等。利用每天给女儿梳头的机会,谈一谈您在女儿心中的形象,女儿在您心里是什么样子,逐渐地将女儿的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进行关联与呈现。
关心女儿的学校生活,通过与女儿互动、沟通,了解女儿在学校是否遇到了困难,在学业上和人际关系上是否存在挫败或者挫折。从中找到女儿的心理需求,适时给予支持。
把孩子父亲引入到您和女儿的关系中,当您忙于事情的时候,如果爸爸在家,可以让爸爸来帮忙。通过您用语言把爸爸引入到你和女儿的关系之间,向女儿介绍爸爸擅长什么,可以帮到她哪些方面。
不要分开养育女儿和儿子,就是说不要把“二宝”交给爷爷、奶奶,要生活在一个空间内,一起做游戏,一起做一些有趣的事儿,在家庭成员间架起爱的桥梁,让家庭氛围从“无情”向“有情”转化,鼓励女儿、儿子表达各自的感受。避免陷入“对与错”的关系模式中。

如果和女儿很难建立互动关系或者感到无法沟通,可以寻求第三方医疗机构或者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人士来获得帮助。如果女儿出现情绪失控、自伤、自杀等过激行为,要及时到精神专科医疗机构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