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倒你的,终将使你更加强大

作者: 吴金晏 孔庆梅

打不倒你的,终将使你更加强大0

每年的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旨在促进残疾人权利和福祉的保障,唤起社会对残疾人群体的关注。本期策划栏目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关注残疾朋友的心理健康问题,预防精神残疾的发生。

著名作家史铁生患有先天性脊椎裂,因为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且病情严重,21岁的时候,他的下肢彻底瘫痪。面对突如其来的人生灾难,经历了身体残疾所带来的思考和挑战,他感到震惊、痛苦,产生对命运不公的怨恨,曾三次自杀未遂,最终在写作中找到生命的意义,他的文字也为许多人带来力量。在《我与地坛》中他说,“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事实上,还有很多人和史铁生一样面临着躯体残疾所带来的独特挑战和心理问题,因此,了解这些问题并使用适当方法改善残疾人群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残疾人群的心理特点与挑战

在探讨残疾人群的心理健康之前,我们先来聊聊残疾人群的特点。“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残疾人群面临种种限制和困境,包括生活功能受限、社会参与受限以及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感较低。首先,残疾人群的行动、自理、交流等生活功能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使他们在受教育、就业等方面都面临挑战,并导致受教育水平、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降低,失业率提高。其次,残疾可能对个体参与社交活动造成限制,影响其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最后,心理调查研究表明,残疾人群的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感都低于非残疾人群,这可能是由于身体活动受限,导致他们更难以通过学习和工作获得自身价值的认可,对自身成就的预期较低,缺乏信心。

残疾也会带来心理上的困扰,这一点在实际的数据中得到了证实。根据躯体残疾人群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偏执、人际关系和精神病性等因子分以及SCL-90总分上,残疾人群的评分都明显高于非残疾人群。另外,研究还发现,身体残疾与抑郁症之间有着显著的关联,身体残疾者比身体非残疾者患抑郁症的可能性高出3倍。而且身体残疾还与精神障碍和物质滥用的发生风险有关联。总的来说,残疾人群承受着更多的心理痛苦。

压力过程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残疾人群所面临的痛苦。这一理论认为,社会压力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病菌”,有大量证据显示压力这一“心理病菌”会导致各种心理疾病。就残疾人群而言,身体残疾可以被看作一种持久的慢性压力,是心理疾病的预警因子;另一方面,身体残疾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比如劳动力丧失,又会导致残疾人群面临经济状况窘迫等其他压力源。

虽然残疾带来了许多挑战,但有一些心理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其中,社交网络、社会支持、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可以帮我们提高“心理抵抗力”,应对“心理病菌”。社交网络指的是我们社交关系的规模、密度、频率和持续时间。而社会支持则是指我们在社交关系中得到的工具性、情感性或信息性的资源。这两个因素都可以提升心理健康综合得分。自尊水平反映了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和价值感,以及对自己的认同和自信程度。研究发现,残疾会降低个体的自尊水平,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自我效能感指的是我们对自己能够成功实现目标的能力预期、自信或信念。研究表明,增强自我效能感可以对残疾人群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降低抑郁症的风险。

残疾人群的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

那么,残疾人群想要保持心理健康,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有哪些方法可以调节和预防他们的心理问题呢?

首先,要积极参与社交,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打造属于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史铁生曾在文中写道:

“二十一岁末尾,双腿彻底背叛了我,我没死,全靠着友谊。”史铁生的好友给了他巨大的支持,他们推着史铁生的轮椅带他旅行;邀请史铁生一起踢球,因为史铁生双腿不能跑就让他当守门员。事实上,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社交网络在残疾人群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项访谈研究表明,生活质量较高的残疾人都得到了老师、朋友和家人的鼓励。而且,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可以降低残疾人群患抑郁症的风险。残疾人需要多参加社交活动,多与家人朋友沟通,从社会支持网络中获得力量。

其次,要积极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在工作、学习中获得价值感和意义感,并且通过完成具体的学习、工作任务来获得成功的经验,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有人说:“任何一个身残志坚、坚韧不屈的灵魂,比起同情来,更需要的是周围人发自心底的尊重和认可。”访谈研究发现,生活满意度较高的残疾人都表达出对自己学习或职业的自豪感,因为他们可以为未来工作和生活做一些规划。

打不倒你的,终将使你更加强大1

另外,在生活方式上,可以尽量参与体育锻炼,因为科学证据表明,体育锻炼可以显著提高残疾人群的生活满意度和自尊。再者,养宠物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与宠物交流可以有效缓解精神压力和情绪焦虑。

毋庸置疑,负面情绪在生活中难以避免,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处理这种情绪。为了在面对负面情绪时不会感到手足无措,我们可以丰富自己应对负面情绪的“工具箱”,以备不时之需。这样,当某种应对方式失效时,我们就可以尝试其他替代的方法。有许多有效的调节情绪方式可以放入应对负面情绪的“工具箱”。例如,我们可以尝试听音乐、与朋友倾诉、阅读或画画等活动来转移注意力和缓解情绪。心理治疗学中还有一种技术,叫作情绪记录表,用于处理压力或情绪困扰。这个技术的核心观点是,情绪源于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不同的想法会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情绪记录表可以帮助我们通过修正认知来消除负面情绪,达到自我治疗的效果。具体的步骤包括:首先,描述情绪发生时的情景;然后,反思并写下当时的情绪、行为和想法;接着,记录情绪造成的后果;然后,理性地分析当时想法的不合理之处,并得出修正后的想法;最后,记录平复后的情绪。

如果发现自己可能存在精神障碍,就需要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精神障碍是指某种具有临床诊断意义上的行为、心理症状或模式,表现出痛苦或某种能力丧失,或者有明显增加的可能导致死亡、痛苦或能力缺损以及严重丧失自由的危险性。了解精神障碍并及时去精神科就诊十分重要。

常见的精神障碍主要有以下两种:

● 焦虑障碍:主要表现为个体会感受到过分的紧张、担心和畏惧,这种紧张担心表现为“浮动性”,即对多种情境不可控制的担心,还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反应,包括肌肉紧张、心率增加、呼吸加速、口干、恶心和腹泻等,给个体带来非常大的痛苦,甚至影响生活。

● 抑郁障碍: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兴趣丧失、精力下降、自我评价低、精神运动迟滞或激越、出现自杀观念和行为等。程度较重的患者甚至需要住院治疗,以防发生意外。

总之,残疾人群的心理健康确实面临着挑战,但是,通过适当的调整和努力,个体可以发展出适应性和弹性,从而克服困难,发掘自身的潜力。对于程度较重的情况,如出现焦虑障碍或抑郁障碍,建议及时寻求精神科专业人员帮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