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如何实现康复?
作者: 张卫华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写此文希望帮助病人及其亲友,特别是一起生活的亲属,了解实现康复的基本规律,以能积极配合参与规范治疗和康复,实现更好回归正常社会生活的目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什么病?
在一般人群中,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不少见的精神疾病。综合全球的相关流行病学数据,人的一生中,每1000人中会有5到10人是精神分裂症病人。它是一类严重精神疾病,就是人们常说的“精神病”的常见类型之一,也是人体复杂性最强的疾病之一。它的器官基础是大脑,是大脑的一种疾病,但也会出现全身生理功能的病理改变,这是它临床表现复杂的生理机制。
精神分裂症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明了,迄今不能通过简单直接的发病模型来完整解释个体为什么会得病。第二,病情发作期间,病人的认知思维活动、情绪反应、意志行为会出现明显损害,体现在言语、行为上的广泛而严重的异常和紊乱,病人因此无法保持自己曾经达到的、一般同龄人正常的生活工作状态,个人正常的人生过程因此处于一种被“中断”的状态。第三,本病的治疗难度总体来说比较大,大部分病人很难完全消除所有症状,有半数的病人在第一次发病后可能就会发展到慢性疾病状态,难以实现快速恢复到正常社会功能状态,它是导致精神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
康复的目标是什么?
康复的理想目标是实现并保持普通人的正常生活状态。当然,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具体生活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别,也就是人们的生活状态有丰富多样性。那么,何谓“正常”生活状态?需要定义一个基本标准,那就是应具备两点,一是情绪活动的基调是处于一种内心平静有愉悦感的状态,二是能自食其力地生活。
人生过程本来就是动态的,人在现实活动中面对各种实际情况难免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但正常情况下这种变化是有指向性的,是因时因事而波动,起伏幅度、持续时间是有限度的,并能随时、随事的变化及时恢复到“基调”状态。自食其力生活的表现是,在未成年阶段能积极有效地学习必要的生活技能,成年后则是有独立获得经济收入以维持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由于社会生活存在分工的情况,在某些情况下,如现在不少见的“专职妈妈、专职爸爸”,虽然个人没有直接的经济收入,但承担了对整个家庭保持正常生活而言不可或缺的事务,这也是一种自食其力生活的表现。概括来说,“自食其力”的本质是从事劳动性活动的能力,并以此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交换”贡献而获得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其他条件。
实现康复的概率有多大?
总体来说,精神分裂症病人实现基本康复的比例在50%左右,其他约半数比例的病人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难以达到完全独立生活的状态,部分病人还会处于社会功能损害较重的精神残疾状态。系统治疗、积极康复,能有效提高达到康复的比例,降低发生精神残疾的风险。

如何做,能实现康复?
精神分裂症病人实现康复、避免出现精神残疾的结局,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社会经济的高水平发展,全社会对包括精神分裂症在内各种慢性疾病的理解、包容和支持,会有助于不断提高精神分裂症康复的整体水平。病人本人及其家庭则可以理解为实现康复的“第一责任人”。那么,病人和家人要如何做才能增加康复的机会呢?
第一,建立全程康复、终身康复的理念
出现精神症状,也就是观察到言语、表情、行为、情绪等有异常表现,特别是就医明确诊断后,就是康复治疗的开始。
全程康复理念强调从治疗到自我管理的全方位覆盖,重视协助患者充分利用社区和家庭环境中的各种支持资源,使其能够实现从急性事件到慢性期的顺利过渡,并保持健康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精神分裂症患者一旦确诊,其一生都要面对症状和治疗的挑战。终身康复理念强调针对不同病程的患者,制订相应的康复计划,以提供终身的监护和康复支持。这种理念不仅关注急性治疗,还强调对病人长期的关注和治疗,以保证病人的最佳健康状态。
可以结合病人的具体病情表现,尽可能坚持做日常生活应该要做的事情,简单的如个人卫生料理、洗衣拖地等简单家务,复杂一些的如身为学生的课程学习,作为工作者承担的工作任务,以及基本的人际交往,不要出于“减少刺激”的考虑而有意地让病人回避这些活动。
经过有效治疗,在精神症状逐渐减少直至消失的过程中,要动态地评估病人各方面能力恢复的情况,及时丰富他的活动内容,以不断地巩固、拓展其各方面的能力,增强其完成日常生活必需活动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第二,坚定地执行医嘱,维持有效药物治疗
药物是目前对精神分裂症有效、方便的基础性治疗,能够对大部分病人有疗效。治疗过程中,要配合医生,根据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实际表现,对药物方案进行动态调整。达到疗效好而不良反应轻的效果后,表现为症状基本消失,同时没有出现造成明显困扰的不良反应,一定要继续坚持服药巩固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切忌因对某种可能性的担心,例如目前并没有观察到不良反应却因为“怕”出现不良反应,而停用有效的药物。精神分裂症复发风险非常高,停用有效安全的药物治疗后,复发的风险接近100%。复发后再次治疗的难度会增大,且大多情况下病情很难再达到初次治疗的理想状态。
那么药物治疗需要维持多久?精神分裂症是不是需要终身服药?长期服药会不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这几个问题几乎每位病人及家人都会问。对精神分裂症这样的慢性疾病而言,对这些问题做简单的“是或否”的回答,实际意义并不大。人一生的健康状态、病情本身的发展变化,都是动态的,也可以说是与时俱进的。对这几个问题正确的解释是:坚持服药是保持病情稳定的基本条件,治疗有效后达到的稳定状态能保持得越长越好;同时坚持定期复诊复查,对药物反应进行动态观察、评估,在出现新的健康问题时,及时评估是否是药物不良反应,然后做相应处理。
由于精神分裂症的复杂性,药物治疗达到上述最理想效果的病人占比不是多数,超过半数的病人,会在药物治疗有效的同时,也出现较重的不良反应,或者疗效不明显等情况。这一点虽然令人遗憾,但病人及家属也不要失去治疗信心,积极配合医嘱进行药物调整,配合心理治疗、康复治疗及必要时配合电休克治疗等其他疗法,仍可能达到疗效与不良反应相对平衡的较满意状态。不接受治疗,或者希望通过自行搜索网络、远程咨询等方式,试图自己选择治疗方案,频繁更换药物,这些做法对治疗效果更不利。

第三,勇敢面对某些歧视经历,克服病耻感
结合自身各方面实际条件,坚持专业性康复训练,如社交技能训练、职业技能培训等,这对不能达到完全康复状态的病友尤其必要。这些培训性治疗虽然不能使病人达到完全康复状态,但能降低病人社会功能进一步受损的风险,降低发生精神残疾的比例。
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家人对病人的关爱照顾,要体现出尊重,将其看作是人格平等的成年人,不要过度“包办代替”来直接替病人对自身事务做选择或决定,在一些具体事情上要尊重其个人的意愿,并要请病人适当承担对家庭其他成员的照顾责任和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