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精神残疾的关键:环境建设与规律服药
作者: 韩金祥一个人活着的标志不仅仅是拥有正常的呼吸和心跳,而是需要与环境相关联,能够获得客观觉知,关联到客观现实,并对社会认同。任何被打断、被安排的生活,都会让患者感到丧失或混乱。正常的生活需要有温暖的家庭,需要责任和付出,需要相互的支持,需要具有可支配的收入,在参与社会活动中,需要被尊重。
环境失败促使精神障碍反复发作,导致残疾发生
精神障碍是在各种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影响下,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发生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常见的精神障碍有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重度抑郁发作等等。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的情绪成熟过程理论认为,在成熟过程中,人类个体具有朝向整合的倾向,只有提供可靠的、简洁的、连续的、可及的以及可用的促进成熟过程的环境,人类个体才能够顺利地经历各个发展阶段,朝向独立,并获得健康的生活。精神障碍的康复需要重启情绪成熟过程,为其提供抱持和促进成熟的照护环境。
温尼科特认为,精神障碍的发生主要是在养育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失败导致情绪成熟过程被打断造成的。精神障碍患者是没有成熟的人类个体,他们无法获得正常的生活,需要为其提供具有抱持性、稳定可靠的照护性环境。实际情况,他们却是被安排、被打断和被抛弃。
有人说“得了精神障碍,变成了离不开的医院,回不去的家。”由于疾病的反复发作,患者在医院和家庭之间移动,亲人和朋友离他远去,工作、学习难以胜任,在人群中体验到低自尊,逐渐退缩。患者以往曾经拥有的爱、温暖和适应性的照护被剥夺,他们大多会体验到委屈、憋屈或者愤怒,甚至出现攻击或破坏性的行为,患者很大可能会体验到极度的痛苦。每一次疾病复发都是对正常生活的无情打断,每一次的住院治疗和门诊复诊都被他人安排。患者逐渐失去自我,变得像“行尸走肉”一般,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精神残疾”。
提供促进性环境,预防精神残疾的发生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人在情境中”是客观现实,在家庭中为患者提供稳定、可靠的照护,能够促进患者了解自我、认识自我、信任他人。在社会环境中,消除或减少“污名化”等社会歧视,营造接纳、关爱、包容的社会环境可促进患者融入社会、回归社会。
1家庭环境:在保证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的前提下,首先需要重视家庭照护,患者家属要了解、掌握预防精神障碍复发知识,与患者共同讨论药物治疗的重要性,总结和识别复发先兆症状。家庭成员间和睦相处,增强有效沟通,营造包容、接纳的家庭氛围。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需求和痛苦,让他们感受到家人的关心。在面对患者因病出现的行为和问题时,多一份理解和包容。
家庭内出现重大调整或突如其来的变故时,要关注到患者的内心感受,在调整前要征求患者的意见。对于突如其来的变故,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情绪安抚,并了解患者的内在想法。
日常中要和患者建立稳定可靠的照护关系,鼓励或陪同患者参与社区活动,获得人际交往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
2社会环境:精神残疾预防需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的参与,精神障碍患者和正常人一样需要教育、医疗保障、住房、交通、休闲娱乐和参与社交,如何满足患者实际需求是精神康复的主要工作方向。
政府需要建立社区精神康复服务体系,患者出院后转到相应的康复机构接受精神康复,有助于患者回归社会。根据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评估结果,康复机构的服务需要采取分层康复的原则,所谓分层康复是根据患者社会功能情况及其爱好和特长,有针对性地设置康复项目,可以提高患者接受康复的兴趣,做到有的放矢。
康复机构要联合相关部门以资源为取向,尽可能推广应用社区康复适宜技术,做好工作人员培训,给患者提供一个温馨、稳定、可靠的康复环境。病患在康复机构康复的同时,机构工作人员要注意与家属合作,相互沟通、相互支持,共同做好患者康复工作。精神康复需要经历从适应到去适应的过程,无论是康复机构还是患者家属,在患者稳定期,均要提供适应性的照护,完全消除疾病或残留症状对患者的影响是不现实的,要以患者的需求为主,而不是满足照护者自己的需求。随着患者康复效果的不断进展,逐渐提供去适应的照护,将患者引入客观现实,给患者赋能,鼓励和引导其自己处理日常事务。
坚持规律服药,注重心理健康是预防残疾的基础
● 药物治疗是针对精神障碍大脑功能紊乱的生物因素,患者需要坚持规范治疗,无论是急性期治疗、巩固期治疗还是维持治疗阶段,都需要遵医嘱执行治疗方案,如果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出现了不良反应,要主动和主治医生沟通,可以获得最优治疗方案。但是大多数患者不承认有病,采取拒绝服药、拒绝看医生,导致服药不规律,体内血药浓度达不到维持治疗的效果。日常的照护中,需要家属和患者讨论服药的好处和坏处,让其认识到服药的重要性,并鼓励其遵医嘱自我处置药物,自己门诊复诊取药、自己管理和摆放药品、自己取药自己服,出现不良反应能够及时到门诊复诊。
● 在日常生活中,精神障碍患者要积极学习情绪管理,在病情稳定期,做好自我调适,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学习规划生活目标。学习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包括认知心理学、正念减压心理治疗。也可参加医院等机构举办的心理卫生科普讲座,学会识别我们的情绪状态,学会如何减轻焦虑、减轻压力,帮助我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积极应对,保持乐观的情绪。接受心理治疗,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找到自我,活出自我。
坚持规律服药是治疗精神障碍的基础,但无法替代促进性环境对患者的帮助,营造接纳、关爱和包容的社会环境,提供可靠、安全的家庭环境,有助于患者重新启动情绪成熟过程,形成统整的自我,并朝向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