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觉察,应对老年抑郁症
作者: 朱丹迪秋季万物萧肃,天气渐冷,昼短夜长,人的心理和生理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古来有之,秋季是引起愁思的季节。正应了刘禹锡的那句“自古逢秋悲寂寥”,以及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等诗句。
情绪与季节的微妙关联
许多老年人一迈入秋季常常容易出现情绪烦闷、意志消沉、懒散少动、不思饮食,甚至一人独处,不爱与人交往。
社区王叔叔,是个热心肠,平时乐于助人,邻里谁有困难他就积极帮忙,社区里的活动也从来不缺席。但是一到了秋天,他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日待在家中,也不爱与家人交流。来年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王叔叔也恢复活力,社区中又见到了他的身影。
今年秋天,王叔叔感觉自己又要开始“冬眠了”,不想说话不想出门,脑子也变“笨”变迟钝了,身体也出现不舒服的症状,为此担心、紧张,怕是得了什么大病,去综合医院做了详细的检查,排除了躯体疾病。这次王叔叔主动来到了精神科,希望能从痛苦中走出来,通过精神科门诊专业的评估检查,发现王叔叔得了抑郁症,经过心理、药物联合治疗后,王叔叔恢复如常。
精神病学研究发现,部分人群会出现与季节相关的情绪问题,如焦虑、易怒、兴趣丧失、注意力减退等。1984年,有学者提出季节性抑郁的概念。主要表现为每年秋冬季节抑郁症状反复发作,伴有睡眠增多、食欲增强以及体重增加等非典型症状,到春夏季节症状逐渐缓解。有报道显示,健康人群中有高达26%的人在冬季或阴雨天气情绪容易受到影响,而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变化更显现出季节性特点,高达38%的抑郁症患者在秋冬季节容易出现病情的波动。
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
首先,病情波动往往有季节性特点,比如春夏、秋冬季节交替时节会出现病情的波动。正如王叔叔一样出现“冬眠”的现象。
其次,抑郁症核心症状往往并不突出,而可能出现更多的躯体化症状,比如消化道症状、躯体疼痛等。正如王叔叔出现了躯体不适,严重者甚至出现“疑病”观念。
再次,焦虑、激越情绪更为突出,比如终日担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惶惶不安,觉得自己是家人的负担,在这种焦虑的情绪下甚至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焦虑缓解后又会后悔自责,使情绪陷入恶性循环中,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意念或行为。
最后,更容易出现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现象,有些患者担心自己是不是“痴呆”了,正如王叔叔一样,感觉到脑子变“笨”变迟钝了,这一现象在临床中被称为“假性痴呆”。
老年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偏差和人际困难
老年人群会面临更多的负性生活事件,如不良的生活经历、丧亲、社会角色的改变等,这些事件都会诱发老年人出现不良情绪。老年人更加固执、敏感,习惯以固定的、僵化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当他们陷入抑郁情绪中时,会习惯性地拒绝积极的资源,进而陷入一种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中。
老年人群面临自身机能的退化、衰老、疾病的负担,会表现出自卑、沮丧、敏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未来产生深深的担忧和焦虑。正如王叔叔一样因为躯体不适而反复就医,也进而陷入抑郁情绪当中。这部分患者容易出现消极的认知,出现灾难化的思维,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会发生不可预料的后果。
老年人群因为缺乏安全感、适应能力差,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出现困难,尤其在患抑郁症时,出现动力不足、敏感,甚至觉得不被人喜欢、被人抛弃,更难参与到社会活动当中。正如王叔叔一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日待在家里不愿意出门。
实施正念觉察,协助老年人走出情绪阴霾
那老年朋友出现上述问题就束手无策了吗?当然不是。除了药物治疗外,临床心理学上有很多科学的方式应对精神紧张,维护心理平衡,故在此简要介绍适用于老年人群的心理调适技巧,简单实用,也适合自我疗愈,我们称为“正念觉察”。
正念觉察是指无论当时体验到的是什么,都不做任何评判、回避、拖延或改变,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当时的体验上。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训练注意力的方式,这样你就不会发现自己迷失在负面的想法和感受中,而是可以获得新的视角和洞察力。
当处于低落的情绪状态中时,人们往往会陷入负性思维模式中,比如“我不好”“我不配”等,这些负性的思维模式会进一步加剧抑郁情绪。
而正念觉察正是以一种好奇的心态关注此时此刻的体验,唤醒对当下体验的全方位的认识,而不仅仅是关注消极方面,训练自己保持在当下的能力,同时不去评判自己和这些想法,从而避免情绪的明显波动。
可以在家中的椅子或者床上做这个练习。坐着或者躺着,双眼闭合或俯视,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关注空气吸入和呼出。注意每一次吸气和呼气的不同感受。只需关注气息运行,不用寻找特别的感受。
不久,你的注意力可能开始游走。此时,将注意力轻轻拉回呼吸动作上,请不要对自己过于严苛—— 意识到注意力分散后,只需将其重新引导回来,无须责备自己,不加批评地观察,对自身宽容。当忧愁或压抑在你的头顶盘旋,不要对自己过分苛责,将它们视作天空中的乌云,抱着友善好奇的心态观察它们,看着它们慢慢地集结,慢慢地消散。
随着练习的进行,你的脑海可能平静得如一潭静水—— 当然,也可能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即使达到了相对安静的状态,这种感觉也有可能极为短暂。如果你觉得愤怒或烦躁,也要明白这种情绪同样非常短暂。无论出现哪种情况,都要顺其自然。
当然,有的老年朋友通过自我调节后,内心的紧张依旧存在,也可能无法从痛苦中走出来,这个时候希望你能积极地寻求精神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