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心理测评中潜在的虚假积极结果
作者: 彭春喜 侯凯文心理测评不管在专业领域还是在公众认知中,都已经成为评估心理问题的一种手段,大众对心理测评认知度提高的同时,作为专业人员更应该认识到心理测评用途的局限性,特别是测评中的潜在虚假积极结果。
虚假积极结果指的是测评出的结果不能反映受试者的真实心理状况,简单讲就是没有测出受试者存在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主要包括以下情况:
● 有心理问题但结果显示完全正常;
● 有严重心理疾病但结果仅提示轻度异常;
● 有极高心理危机风险(如强烈自杀意愿或伤害他人的企图)但结果没有提示。
测评出现虚假积极结果的原因
根据实践中的经验分析,产生以上虚假积极结果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 测评量表较老、不同年龄人群测评方式单一化、结果难以保证测出真正的高危问题等困难。
◆ 测评方法不统一,很多问卷没有经过权威机构标准化,由测评机构组合一些问卷进行综合测评,信度和效度都有待证实。
◆ 心理测量本身并不具有诊断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价值,只是起到参考作用。
◆ 受试者为了一些目的有意掩饰真实的心理状况。这是最常见也最复杂的因素,比如施测目标是为了选拔人才,受测者一般都会倾向于避开提示心理问题/
疾病的选项,即使量表中有L因子(即测谎因子)也不能完全避免这种情况。
如何减少虚假积极结果?
1测评前选择量表,尽量选择标准化程度高、国际通用或行业内部常用的量表,最好选择有L因子的量表。“L”在心理测量中作为效度量表来表示受试者回答是否真实以及该次测量结果是否有效,主要用在人格测试中,比如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和艾森克人格问卷。
2测评导语尽量中立,或站在受试者的角度进行解释,让其感到测试对自己的价值,是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而不是“被窥探”“被选拔”或“被考核”,这样可以降低受试者的内心阻抗,真实作答。
3如果测试确实是用于人才选拔,有的岗位需要考察个人的心理素质,这种情况测试前要和受试者讲清楚,由于岗位需要一定心理素质和某种心理特质的人,测试时越是真实作答对他本人越有好处,不需要刻意揣测测试选项,如果想要尽量回答显得自己心理素质好,结果越可能对他不利。
4自测量表和他测量表相互结合使用。他测量表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对受试者进行提问测试,或根据测评者对受试者的观察,询问受试者的感受,综合观察和测评得出评定结果。常用的他评量表包括: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倍克-范拉森躁狂量表等。
关于自杀风险评估中的要点
在所有的心理测评中,自杀风险的评估需要更加慎重,流露任何自杀念头的个体都需要引起关注,以下是一些自杀评估的策略。
自杀评估前的心态准备
没有经过训练之前,一般人通常会担心直接询问自杀的想法不合适,实际上当一个人有了自杀的想法,直接询问和讨论自杀问题有助于降低自杀风险,是非常标准的专业方法。预防自杀最重要的是辅导者放下焦虑和恐惧,调整自己的态度和情绪,确保自己是以保护对方为目的,而不是以规避自己的责任为目的,确保自己情绪平稳而有信心。
※ 调整态度的方法:问问自己“我是为了对方,还是为了规避自己的责任?”坚定自己保护对方的动机和信心,再进入谈话。
※ 调节情绪的方法:腹式呼吸3~5次,体会一下自己的情绪,是“恐惧、焦虑、紧张、担忧……”还是其他的,不管什么样的情绪,告诉自己“面对心理危机状况,有什么样的情绪都是正常的”“相信自己,怀着关心和保护对方的心,按照专业的方法,勇敢去做,一定可以做好。”
自杀评估的开场
虽然评估目标是自杀风险等级,但是要避免让受试者感到过分紧张或者自己是异类,尤其是专业人员,要避免让对方感觉自己是“小白鼠”,所以要真诚和关心地询问,可以这样开场:
开场白1:XX,你的测评报告提示你不太开心,测评只是一个参考,我有点担心你,需要和你聊聊天,能和我说说最近的状态吗?发生了什么事?
开场白2:XX,心理普测后要和部分人聊聊天,我注意到你在“近期有过自杀想法”这道测试题中回答的是“偶尔有”/“经常有”,这让我很担心,想多了解一点。
自杀评估的过程
受试者诉说的时候积极倾听,并适当给予同理心回应,这样就基本建立了信任,在信任的基础上评估自杀念头和自杀计划。
先表达关注和关心:“你看起来情绪很低落,我很担心你”,可以直接评估自杀念头:“你是在考虑自杀吗?”如果否认,用开放式提问:“发生了什么让你这么难过?”倾听的过程中继续留意自杀的信号。如果承认,继续评估自杀计划:“关于自杀你是怎么计划的?”如果有计划,要评估自杀计划的致死性、可行性和急迫性。也就是计划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自杀,自杀方式有没有演练过。谈话过程中也要注意评估自杀的保护性因素。比如:“想到什么让你感到还有希望?”“是什么阻止了你采取自杀行动?”“如果发生一些事,让你能活下去,会是什么?”等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评估也是辅导和保护的过程,不要对着表格一一请对方作答并同步记录分数,这样有被审问的感觉,可能让他们更加紧张,评估者要将评估融入询问、关心的辅导谈话中,把评估项目记在心里,在润物细无声的谈话中就评估出了严重程度。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往往是很多专业人员都会犯的错误,就是眼里“只有事没有人”,为了完成自己的评估任务而破坏了信任。另外,评估前有条件的话要有后续支持团队,比如对极高风险者可以安排家人守护和住院。
总之,一个人的心理状况可以通过心理测评有个大致的了解,但不能完全依赖测评,需要在测评中减少潜在虚假积极结果出现,结合多种方式进行自评或他评,对于严重的心理危机状况,观察日常接触中流露的高危信号依然是最重要的预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