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孵化
作者: 杨杨孵梦简介
梦的孵化也被称为“孵梦”,是史蒂芬·艾森斯塔特博士创建的“梦心理学”体系中,一种对梦工作的方式,借鉴了弗洛伊德与荣格的联想技术、扩充技术以及意象体现技术。在人清醒的状态下,闭上眼睛回到梦中,随着孵梦师的陪伴和引导,使梦鲜活,让意象自如、生动地呈现出来,等待心灵的体现,获取梦中的智慧,感受到梦的变化,领悟梦的启示。
孵梦通常有三个步骤:联想,扩充,活化。联想是在好奇的状态下,邀请来访者将梦境描述得更清楚,把与梦相关的内容自由联想;扩充是将和梦有关的神话、童话、传说等更古老、更具有集体潜意识的内容带入孵梦的场域;活化是孵梦中最重要的步骤,使梦鲜活、真正地动起来。下面以一个案例来诠释孵梦的过程和收获。
梦的描述
A和童年的朋友去一个旅游景点玩,有一个小亭子,亭子里有两个门,一个侧门,一个正门,侧门下面写着“死”,正门上面写着“生”。正门比较大,大概是侧门的三倍。A觉得走侧门会比较近,不用绕路,走向了侧门,A走得比较快,然后A的朋友们落在了后面,他们结伴走向了“生”的大门。侧门门口有一个大爷在坐着,像是在卖东西,也像是在看门,嘴里说:“说什么生门死门,其实都一样,不都得过来吗?”A有一些恍惚,感觉自己迈向 “死”门是不是做了错误的决定。
孵梦过程
孵梦师邀请A先进行放松,进入一个平静的状态。由A自由讲述梦的过程,讲完以后进入了联想阶段,邀请A更详细地描述这个梦境的环境,如字的字体、颜色,自己在梦里的感觉。A回答字体颜色是红色的,正楷体,像是电视剧中阴曹地府的字体、颜色。门像是中国古代建筑里寺庙的那种门,也像是北京一些园林,整体像是在路过一个寺庙,所在的环境感觉是一个山上的景点,A在梦里和朋友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平原,有一点点上坡。就像电影的一个过场的片段,从一个地方迈入一个新的地方。
扩充阶段,孵梦师问A梦里的朋友和A现实的关系,A回答是现实里的好朋友,从小一起长大,现在在不同的地方。孵梦师又邀请A去想现实和梦里相似的地方,A认为现实和梦里,A和他们似乎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他们在的地方好像会更安稳,A似乎要决定自己打拼,而他们是打算按照人生的既定路线选择结婚生子的,A好像选择了一条更自由的道路,好像A要冲破更多的束缚,不在乎“死、生”这些看起来很恐怖的字眼,但其实又会因为不同的选择而感到害怕,渴望跟他们之间有情感的联系。
活化阶段,孵梦师邀请A再次讲述梦境,回到梦中看看现在站在哪里。A说现在又来到了“死”门面前,感觉有点彷徨。A有点想要等等他们,由于A走得有点快,此时他们离A有一段距离了。孵梦师问,你想等等他们吗?A说想,但是此时A发现自己的腿是动不了的,很沉重,无法向他们挪动脚步。孵梦师让A感受一下现在脚、腿的感觉。A说:“脚在说,它现在很累,它不想迈出去。腿说它是受脚支配的,脚不动它没法动。”A顿了一下,又说:“但是我的头脑非常想过去,我的头脑在不停地给腿脚发号施令,要求它们过去,去到朋友那里。但是我的脚拒绝回应,它不想动。”
孵梦师邀请A继续跟它们对话,看看它们想要什么。A说:“脚说它已经走了太多的路,它现在很累了,想抄一条近道(走向更近的死门),但是脑子一直说要走另一边(向朋友走去然后一起走向生门)。它们之间在争执、吵架。”A在边上看着身体内不同器官之间的争斗,后来脑子妥协了,因为它发现确实无法再指使得动脚和腿。而当脚和腿发现可以不再对抗脑子以后,A逐渐觉得腿脚没有那么沉重了。
A对孵梦师说了这点后开始试着挪动双脚,在原地转了个方向,加入了迎面走来的朋友们。等他们跟上A之后,A和他们一起又走了一段路。A发现他们似乎没有看到那个“生”门和“死”门上的字,而现在的A处在跟他们一样的位置里,好像也是看不见的。A会感觉到脚步没有那么沉重了,加入了他们后似乎对于外界的门、门上的字、周围的老人,不是那么在意了。当A和朋友们一起走过的时候,A感觉自己好像轻松了一些。
孵梦收获
A感悟这个梦境让自己有能力照顾、支持自己,尤其是关注自己的身体。身体和头脑在一开始本是一体,随着不断地被社会要求、期待,头脑逐渐占领了上风,而身体是沉默不语的,它只能通过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在孵梦过程中,这个对抗体现得淋漓尽致,A开始去倾听身体的声音,去关注它和它们,也努力地学着如何关怀自己,让自己放松。孵梦让A去关注在工作和休息之间的决策。A的另一个领悟是自己有能力、有力量改变,A可以改变前进的方向,A知道不同的方向对应的是不同的风景,过程中能与自然联结得更深,更能够贴近生活、生命本身,而不是一个“对”或“错”、“生”或“死”的结果。
体验是一个过程,结果是顺其自然的结果。选择是有限度的,而A做选择是自由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A也是自由的。而自由之后,A更能接近当下真实的体验和感受,A真真切切地为和朋友待在一起而感到开心、畅快。而当A想快些走路时,A也为自己打头阵而感到喜悦。
智慧老人原型被认为是集体潜意识中的“智慧和知识”或“非凡的洞察力”,A梦中也出现了一个老人,他全程话不多,但是很重要也很关键,安抚了A在梦里看到“死”门并已经迈过去的恐惧。荣格认为,智慧老人原型启示着人们在难题面前获得灵感或顿悟,并帮助认识到心理的客观性和现实性。而智慧老人原型亦有两面性,若过度膨胀,就会使人独断专行,刚愎自用。
在孵梦的过程中,A既走在自己梦中的感觉里,也意识到客观的两个门、两个选择的存在。智慧老人让A能够取得内在心理和外在客观世界的平衡,哪怕这个平衡是在时时变化的,而A是具备力量选择的,A可以使A头脑和身体一同前进,过程中会打架,会有不同意见,但是这些都是可以调和、可以整合的。老人说了一句很有哲理和智慧的话,不管是路还是人生,走过去的形式可能不同,但是都会体验、经历、过去;也告诉A可以继续体会、觉察、领会,在生活中是不是常常忙于工作,而忽视了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