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告诉你,为何会喜欢上一个人
作者: 于音你更容易被什么样的人吸引?我们在寻找怎样的另一半?
下面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谈谈亲密关系中的吸引力源自何处。
外表的吸引力
你是颜控吗?一谈到吸引力,大家马上就会想到外表。
外表的吸引力对人们第一印象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哈特菲尔德等人曾做过一项大型研究,研究者在明尼苏达大学为752名新生举办了迎新舞会,研究者为每个学生都做了人格、能力和外表吸引力的评定,然后一对一随机匹配,让学生们在舞会上跳舞聊天。在间歇中研究者让学生们评价自己的舞伴,结果发现,无论男女,外表的吸引力越大,越受舞伴喜欢。美貌的确能使人愉悦。
从进化角度来看,在择偶时,男性更看重女性的外表,而女性更看重男性拥有的资源与做出的承诺。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女性更在意自己的外表,做过外科整形的人当中,女性比例也高于男性。
曝光效应/熟悉定律
除了外表的吸引力,我们还容易被熟悉的人或事物吸引。因为我们在潜意识中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中的曝光效应,又称为熟悉定律。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扎荣茨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安排一群被试观看一本毕业纪念册,并确保被试们不认识纪念册里的任何一个人。在被试观察一段时间后,会展示给他们一些人的照片,有些人在纪念册中出现过二十几次,有些十几次,有些几次。最后,让被试们评价一下他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显示,在纪念册中出现次数越多的照片,被喜欢的程度也越高。被试们普遍喜欢出现了二十几次的照片,而不太喜欢只出现了几次的照片。也就是说,看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有类似经验:去超市选购商品时,面对各种没用过的品牌,我们更愿意选择那些听说过的试试看;这种听说可能源自广告,虽然理智告诉我们广告里说的不一定完全还原真相,但我们还是愿意试一试,因为这种选择是不假思索的、自动化的偏爱反应。
还记得校园时代“同桌的你”吗?如果不是同桌,可能并不会如此念念不忘。所以如果想要追求意中人,不妨从多多露面开始,努力创造见面机会。
当然,凡事都有个度,如果是讨厌的事物,出现次数越多会越厌恶;即便是喜欢的东西,如果出现得过于频繁,也会“腻”。因为人们会对没完没了重复感到厌倦。
相似性导致喜欢
吸引力和熟悉感影响我们最初容易被谁吸引,而相似性会影响长期的吸引。大家一定都听说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试想一下,你与初次见面的朋友们聊天,朋友A 与你几乎所有观点都相近,而B只有少数观点与你相同,你会更喜欢哪位朋友?是的,我们会选择与我们相似的朋友,心理学家们对此已经做过很多研究,证明相似性导致喜欢,对于那些对自己感到满意的人更是如此。
被喜欢的感觉
被喜欢的感觉也会产生吸引力,喜欢通常是相互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五个需求呈金字塔型逐级而上,低层次的需求得到适当满足人们就会追求更高层级的需求。当人们追求归属与爱,自然会对被爱和被接纳感到欣喜与期待,这就意味着,我们更容易对喜欢我们的人产生喜欢的感觉。
有研究表明,一点点的不确定性也能让人燃起渴望。如果我们觉得某人可能喜欢自己,但又不太确定,往往会对这个人更加念念不忘,这种不确定性增加了对方的吸引力。所以,这个恋爱小技巧你学到了吗?暧昧期,彼此还在探寻吸引力的阶段,不妨让自己增加一点点不确定性,提高自己的吸引力。
熟悉的相处模式
我们还会被熟悉的相处模式吸引。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主要抚养者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生活习惯的养成、价值观的影响,还可以是与主要抚养者的互动方式。每个孩子都会在家庭生活中发展出自己的生存策略,以适应环境。如果父母很强势,孩子很可能是顺从的或者习得了强势的处事风格;如果父母是民主型,那孩子更有可能成长为一个有主见、自信的人。寻找伴侣时,我们会被那些能带来亲人相处感觉的人吸引,这种吸引来自潜意识中的熟悉感。自己主观上也许并不喜欢这样,但却很难摆脱。你可以回看一下自己的亲密关系,是不是复制了童年时期和父母的关系模式。
没想到吧,看似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吸引力,背后也有这么多有趣的心理规律。希望这些规律可以帮助你更顺利地找到理想中的他/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