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社会服务“123456工作法”
作者: 王志刚自2014年以来,青岛市城阳区总工会以加强职工人文关怀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为职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新路子,帮助职工解决职场就业、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困扰,实现从少数服务到普惠式服务的转变,从传统帮扶向精神帮扶的跃升,近几年服务企事业单位及社区近600家、1400多场次,累计服务职工近20万人次,职工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知晓率达90%以上,初步实现了职工受益、企业收益、党政受益的多赢效果。
以人为本,制定“1套”服务方案
根据心理健康服务的目标,坚持服务于企业、服务于职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发展的服务宗旨,组织心理专家与企业的管理人员、一线职工分层次座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访谈对象对心理服务的期待、看法,企业内部氛围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组织街道、区直单位工会主席、部分企业管理者和职工到社会专业心理服务机构现场体验心理服务设施,提出意见建议,针对不同单位的性质、不同对象的特点、不同阶段的需求,每年制定《职工心理健康服务实施方案》,确定服务的路子,指导服务开展,促进职工幸福、企业和谐、社会稳定、共同发展。
创新思路,提供“2种”服务方式
为适应形势发展,充分依托有力资源,整合“互联网+云心理”服务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的服务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提高服务覆盖面。一方面是依托“齐鲁工惠”APP、“心世界·新天地”职工心理健康服务平台等线上服务平台,为职工提供普惠式、个性化服务。另一方面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与有优质服务资源、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服务机构合作,开展线下服务。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注重把“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科学安排时间深入企业开展“登门服务”,丰富心理服务内容,满足不同服务需求,确保工作成效。
资源整合,建立“3级”服务网络
城阳区总工会加大心理健康服务空间资源利用,加强横向联通、纵向发展,织密“服务基地-服务中心-服务站”三级服务网络,充分发挥阵地作用,使职工就近获取服务,满足服务需求。
一是建立城阳区职工心理健康服务基地。依托专业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建立“城阳区总工会职工心理健康服务基地”,为职工提供心理科普、心理服务、心理科技、心理大数据分析、心理行为训练等综合性心理服务。
二是建立城阳区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城阳区总工会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于2020年6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是一处为职工提供集“舒缓内心情绪、释放心理压力、增强心理素质”,达到身心放松减压的服务场所,设有心理科普体验室、身心放松减压室、心理健康自助室、情绪宣泄室、身心反馈训练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室,开展心理沙龙活动40余场次,共接待职工群众800余人次。2021年12月被青岛市总工会命名为“青岛市EAP服务分中心”。
三是建立城阳区职工心理健康服务站。完善区、街道、企业三级职工心理健康服务网络,遵循“智能、便捷、高效”的原则,在部分街道、机关事业单位和规模以上企业建设职工心理服务站点,指导有关基层工会实行“三统一、五有”的建设标准,即统一标配,统一筹划设计和软硬件建设;统一挂牌,职工心理服务站统一名称为“职工阳光心灵驿站”;统一制度,由区总工会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使用制度、维护制度。做到有专人负责管理、有专业人员指导使用、有定期维护机制、有专门的工作措施、有完善的工作档案,让服务站成为职工心理需求接待、自助调试、交流提高的平台。目前,全区共有职工阳光心灵驿站25个。
培育骨干,建立“4支”人才队伍
加强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是做好职工心理健康工作的必备条件,对建立职工心理健康保障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联合专业心理咨询师队伍。面向社会邀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组建集巡讲、咨询、干预于一体的专业的专家服务人才队伍。
二是发展EAP援助师队伍。组织职工参加“EAP援助师”培训班、危机干预师培训班等培训,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学习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掌握心理健康工作方法,培养一支“会发现、会报告、会处置、会协调”的“四会”人才队伍。
三是培育心理健康专员队伍。每年举办城阳区总工会“心理健康专员培训班”,培养职工身边的“明白人”,累计培训心理健康专员600余人。
四是招募心理志愿者队伍。成立了一支由20余人组成的城阳区职工心理健康服务队,面向企业、职工公开招募致力于公益事业心理志愿者,拓宽服务面。
多措并举,开展“5种”服务内容
在服务方式上,坚持“坐班服务”与深入企事业单位“登门服务”相结合,在服务内容上,由单一向全面系统转变。
普及心理知识。采取心理学挂图、心理知识扑克、微信公众号等形式进行宣传普及,提高职工对心理健康的科学认识,关注自身心理健康。
组织心理测试。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由心理专家诊断,并在一周内为职工、单位分别出具个人心理检测报告、职工综合性心理情况分析报告,使职工准确了解自身情绪和压力状况,使企业及时掌握关注员工的心理状况。
举办心理讲座。为企业管理者和职工量身打造涉及情绪管理、人际沟通、团队激励等方面的“心理课堂”,把专家名单及所讲课程发到各单位,由企业和职工“点菜”上课,2021年举办近50场次心理知识讲座。
开展心理咨询。开通心理服务热线,建立心理咨询师值班、接访制度,借助网络提供网上咨询服务,近两年来累计服务咨询职工300余人次,接听职工热线咨询800余个。
进行心理训练。通过团体辅导、情绪宣泄、沙盘游戏等途径,引导职工学习自我调适方法,把生活、工作中的不满、恐惧、烦躁等情绪宣泄出来,更好地应对各种压力,实现心理成熟和人格成长。
总结提升,形成“6项”工作成果
通过问需于职工、问计于企业,结合职工心理测试结果、职工满意度调查问卷、审计评审的办法,对职工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进行“回头看”,通过科学检验,评估工作成效,总结经验做法,摸清当前职工心理特点,对组织和个体形成如下结果:《调研访谈分析报告》《个体心理健康测评报告》《群体心理状况评估报告》《心理咨询服务案例》《心理服务工作图册》《服务工作总结报告》等工作成果,有针对性地开展职工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让心理健康工作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帮手,成为服务职工从“心”做起的新举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