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卷”中的外卖大战
作者:邢海洋各行各业都在“反内卷”,汽车业把对供应商的账期统一到60天,电池、光伏产业也在治理低价无序竞争,更不用说供给侧改革的主角钢铁和水泥。但此时,外卖却疯狂地卷起来,似乎又是喜闻乐见的。
7月初,淘宝闪购和美团闪购两大外卖平台一波波发放红包,“35减30”“25减21”“25减20”“16减16”等等,外加京东外卖千万张“苏超外卖”专享券,真是券包满天飞。一张张真金白银的补贴券,让外卖“羊毛”瞬间漫天飞舞——一杯美式咖啡不足4元且免配送费,3.9元两杯高端奶茶,0元喝奶茶吃汉堡。天上掉馅饼让消费者痴狂,订单风一般涌入,平台一度宕机。流量红利冲击着线下门店,奶茶店一个个爆单,取餐排队几百甚至上千。店员们应接不暇,外卖员争分夺秒,平台请客,外卖和闪购的各个环节都被巨量资金顶托起来,盛夏炎热中,人们仿佛回到共享经济兴起之时红包满天的情形。共享经济的泡沫从吹胀到破灭,一晃十年过去了,如今消费降级,无论普通人还是富人都在节流开支,消费者突然又薅到了资本的羊毛,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外卖平台激进地“卷”起来,还要从4月底京东杀入外卖说起。美团乃电商中的高频平台,消费者点外卖,选餐饮,一天多次点开App,高频次使用给了美团贴近消费者的机会。相反京东售卖的是标准化的3C产品,消费者打开App的机会并不多,也就不会对应用形成依赖,久而久之会疏离。于是,当美团开始向着电子产品、日常家居用品拓展,天然地就构成了对其他电商的优势。2024年,美团闪购3C家电订单量接近京东全站四成。低频电商自然不能坐以待毙,只有从源头,也就是从外卖入手和美团抢夺流量入口。
国内电商的模式创新基本围绕着配送时间、仓储成本和中间环节来组织。电商集合了全国各地的小商家,那是义乌模式,前店后厂生产成本最低,但得一件件打包、运输、派发,配送成本颇高时效也差。电商将商品买断放置于郊外的仓库中,是为后置仓,仓储成本相对低廉,但需要次日集体配送。前置舱模式则是在靠近消费者的城区置办仓库,接单后即时送达。闪送模式因前置仓的租金和一对一的递送,成本相对高昂,优势在于及时配送。相对而言,次日达的后置仓模式在义乌模式和闪送模式间取其中,虽稍慢但降低了成本,在社区团购大行其道之时,业界最为看好,各大平台也在竭尽全力圈地。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兼顾了时效和成本的后置仓模式,却并未成为生鲜消费的主流。6月末美团突然宣布关停全国18个省市的社区团购业务,就源于长期亏损。社区团购的“次日达+自提”模式对年轻用户吸引力下降,逐渐被市场边缘化。
当碎片化、冲动化、急用、顺手消费滋养出一片大市场,业界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如今的消费品市场再也不能用上一代人的“效率+成本”模式衡量,而是需重视年轻人的“情绪化”因素。2024年,前置仓模式再次回到电商零售的C位,京东七鲜和山姆等拥有线下门店的大型综超纷纷入场。
当京东与美团硬刚起了即时零售和外卖,“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争斗中怎能少了阿里这个电商巨头。于是乎,7月阿里重启“补贴大战”——淘宝闪购投入500亿元补贴商家和用户,表面是意在争夺外卖,其实更多是“即时零售”的市场份额。电商三巨头抢夺市场入口之战白热化,一场恶战开启。这其中虽无技术创新,却是不得不为之的、事关生存的卡位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