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魔力的书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若童我大学里的一位老师,自己写书、译书,也爱买书,最难得的是,他还愿意把书送给或者借给我们这些弟子,有的还是他从国外背回来的原版书。他还会告诉我们可以去哪里买书。毕业多年后我见到他,他迫不及待地给我推荐了一家二手书书店——犀牛书店。我去看了一下这家书店的账号,晒他们每天卖出了哪些书,我看主要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艺作品为主,封面都很有文艺气息。
我跟这位老师说我主要是在网上买二手书,他不以为然,认为在网上买书缺少偶遇的乐趣。我觉得这是一个有些老套的“指摘”,在二手书店会遇到一些自己以前不知道的书,网上的二手书更多,偶遇的机会岂不是也更高?只是这种偶遇更费眼力。我一般是先搜索自己明确需要买的书,比如玛莉莲·罗宾逊的《管家》,然后在价格合适又包邮的书店反复浏览、搜索其他种类的书。我很少麻烦店家为一本书发一次快递。所以买《管家》的时候,我又买了拉里·金的《妙语12诀》《英语幽默的奥妙》《媒介伦理学》以及《拍案叫绝:1000个奇妙破案故事》《西方文化教育谬误之源》等书,一共也就55块。
《华盛顿邮报》的书评人迈克尔·德达是购买二手书的行家,去年他撰文提供了在二手书书店买书的14条建议,其中有一条说:“书店的规模很重要,大的书店虽然能让人挑花了眼,但有新发现的概率也更大,小书店的书往往都是店主精挑细选出来的,所以不会有便宜货。”我的猜测是,书店之所以很小,可能是书的主人想把自己有限的藏书卖掉而开了一个店,又或者店主只是玩票性质。英国作家威廉·罗伯茨在《伦敦猎书客》中说:“在其他行业、职业中一败涂地之后,二手书买卖似乎成了众人屡试不爽的实验。众所周知,在伦敦,杂货商、蔬菜水果商、煤炭商、钢琴制造商、廉价商店都可以把卖书当作一门营生。这种实验有时能取得成功,但通常是会失败的。”如果书店太小,最后可能就无法做到迈克尔·德达的最后一条建议:“去二手书书店,最后总归要消费一下,哪怕只是买一本旧的平装本,来支持一下这些文明的捍卫者和堡垒。”
德达建议,逛二手书书店最好是在周中去,因为周末可能人很多,周一又是老板补货的日子。在网上买书的优势又来了——无论何时都不会遇到拥挤的情形。德达还提供了一个秘诀:不要光看书架上的书,也要看看书店门口推车上的书,或者摆在路边的特价书,因为书架上的都是老板觉得容易卖掉的书,比较冷门、比较破旧的书会被他们扔到特价区。这一点对我很有启发,因为一般“五元以下”促销区我就不看了,总觉得不会有什么好书。
实体书店是商业场所,也是爱书者相会的地方。美国记者埃文·弗里斯在《书店:美国书店史》一书中说:“最成功的书店不仅仅出售小说、非虚构类图书和儿童文学作品。当它们成为社区聚会场所时,它们就会蓬勃发展。纽约哥谭书市集博物馆、艺术画廊、治疗师的沙发、凌乱的英语教授办公室、祖母的客厅和巴黎咖啡馆于一体。”在网上买书的人相互间没有什么互动,但买二手书的除外,它至少涉及两任书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