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尚品牌的“维修”新生意

作者: 许诗雨

近10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时尚行业掀起的消费主义狂热化与速食化。叶晓薇曾担任现代传播集团的时尚编辑总监,也是《周末画报》杂志的编辑总监。2015年,她首次被邀请参加哥本哈根时尚峰会,接触到了时尚“可持续”观念。

“(那个活动)对我冲击很大,我原以为自己对时尚行业了解得很全面,但那次我才意识到,时尚的供应链、环境与社会议题这一整块我是完全不了解的。”她回忆说。

2018年,叶晓薇创立了咨询机构yehyehyeh创新社,在中国时尚业界推广当时少有人理解的可持续理念,帮助开云集团、鄂尔多斯等公司和品牌制定可持续策略,也策划内容与传 播。

6月3日至5日,叶晓薇在丹麦哥本哈根参加了第17届全球时尚峰会(Global Fashion Summit)。这个会议被称作“时尚界的达沃斯论坛”,聚集了欧洲乃至全球重要的时尚行业领袖。从她的视角,我们也能了解一些欧洲当前热门的消费理念,比如和二手交易同步兴起的“维修文化”、大品牌们正设法“收编”二级市场。

欧洲时尚品牌的“维修”新生意0
叶晓薇,yehyehyeh创新社创始人,2025年参与发起“2 0 25可持续创新亚洲时尚大奖”。

Yi:YiMagazine

Y:叶晓薇

Yi:你怎么看时尚行业中的“二手”概念?

Y:它其实属于“循环经济”,是时尚业里被寄予厚望的一种解决方案。二手、再生材料、修复、转售—这些都是在“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尤其二手,不仅是资源再利用,也是一种商业机会。一件产品卖一次是100元,二手还能卖50元,甚至可能升值到2000元。维修、转卖和回收,其实是循环经济里最容易做的三件事。回收可能还要渠道,而维修和转卖是品牌跟消费者建立关系的最直接的方式。

Yi:你觉得品牌和大公司进入二手市场是一种趋势吗?它们的动力是什 么?

Y:绝对是趋势。巴黎春天百货七楼现在全部变成卖二手衣服的了,都是设计师品牌。如果你是某个品牌的忠实顾客,可能这10年里买过他们很多衣服,现在不想穿了,就可以拿去回收。很多品牌现在维修(repair)业务也做得很好。它们会帮你修补破洞或者换扣子,让你觉得,这个品牌在乎你穿得久不久。其实修复也是一种服务的盈利方 式。

2021年,始祖鸟组建了修补部门Re BIRD(注:消费者可以通过ReBIRD免费修补和清洗旧衣服,在美国和加拿大还支持以旧换新)。

奢侈品品牌都尝试过做二手平台。GUCCI好几年前推出过线上概念平台GUCCI VAULT;开云集团投资了二手平台Vestiaire Collective。有些项目没做成,我还没有研究它们为什么失败,但奢侈品品牌都在做这件事的核心逻辑应该是:既然二手市场已经存在,那为何不由我来掌控?不仅能重新赚一次钱,还能拉近与老客户的关 系,同时保证产品的可鉴别追溯性。

Yi: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更容易接受二手?你觉得他们是主动选择环保,还是只是顺势而 为?

Y:我觉得这两年(社会消费观念)变化真的蛮大的,尤其是年轻人。一方面可能是他们出于经济原因买不起新的,但也有一部分是因为个性化,他们会觉得旧的、别人没有的、看起来特别的东西才是最酷的。不是说我为了环保才买二手,而是我觉得这个东西帅,它有性格。是不是大品牌、贵不贵,不是重点,他们更在乎你有没有态度、是不是能讲他们喜欢的故事。

品牌最怕的是失去关系。以前你打个广告能留住顾客,现在年轻人一滑(屏)就过去了。品牌要做的是让他们愿意在这条路径里停下来—比如你刚好有维修服务,刚好有转卖频道,刚好你那件旧衣服有故事,他们才会点击一下看你。

Yi:从你的研究和经验来看,你觉得时尚领域的二手、古着文化未来可能会变成什么样?

Y:欧洲有一种叫EPR(Extende dProducer Responsibility)的环境政策,要求企业把生产的东西回收处理。欧洲今年有些品牌已经在执行了。如果不遵守,就会被罚款。所以现在很多品牌增设回收、转售、维修业务,其实是为了满足法规的要求。

很多品牌以前做产品只考虑“生产—销售”,从来不考虑售后。但现在不一样了,你如果不管你生产的东西,(欧洲)政府就会来管你。所以能看到现在很多品牌从源头开始管,比如要用再生材料、减少染色工艺,甚至要做碳足迹评估,这些都是倒逼出来的。我觉得接下来中国如果也开始立法,品牌就得想办法延长每一件衣服的生命周期。企业生产了东西不负责处理,最后买单的就只能是社会。

区块链技术也可能帮助二手交易建立价值体系。以前不管这个商品最终转卖到哪里,都是品牌和创作者吃亏。但如果每一件商品在区块链上都有记录,那它无论在哪个平台被卖出,品牌方或者设计者都可以分成—你卖得越贵,分得就越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