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选择中的思维陷阱

作者: 兰小欢

职业选择中的思维陷阱0

“重大选择”陷阱

“重大选择”其实是一种幻觉。大家不要在做选择的时候给自己太多压力,单个的决策可能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

第一,选择的好坏是事后被定义的。

事情干成了就是选对了,干砸了就是选错了——其实事情的本质是“做”而非“选”。

世界变化飞快,哪有绝对正确的选择?其实无论选什么,你的做事方式、与人相处的模式,最终会让你成为你本来的样子,你不会因某个选择而突然改变。

第二,你面临的选项差异其实没那么大。

不会真有“年薪百万元的老总助理”与“月薪3000元的基层岗位”这种极端选择,更多的是有细微差异的同类选项,比如在金融行业里选券商还是银行。刚毕业时做的事都差不多,选项间的差别多是一些微小的“边际差异”,不必过度内耗。

第三,人对结果的感知会动态调整。

即便选了所谓的好机会,也可能觉得还有更好的,那样就不会开心;选了坏结果,或许发现本来可能更差,所以感觉还不错。人有强大的适应能力,事前不必放大选择的重要性,“车到山前必有路”是很有用的智慧。

第四,人做选择的能力其实很弱。

根据行为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我们知道人并非理性。但其实人做选择时甚至连“非理性”都谈不上,就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生理过程。你给自己列出的所谓做选择时的理由,其实大多是种感觉,经不起推敲。所以不必神化自己精明算计的能力,把某次选择看得太重。所有人都会不断地犯错,中年人也一样。

如果觉得人生像做题一样只有对或错的重大选择,那就完了。因为所谓的重大选择,大多集中在人20多岁时,比如择业和择偶,而这个阶段的人既没资源,也缺乏足够的信息和人生阅历,怎么可能做出那么多正确的重大选择呢?

真实的情况是,那些选择可能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大。20多岁后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容错机制和调整空间都很大,路是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没有那么多重要的分岔路口,不一样的只是路上的风景。关键是行动起来,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边做边调整。

“考试思维+学历思维+标准答案思维”陷阱

读书读久了会形成特定思维方式,这种习惯于考试和做题的思维方式让人容易掉进几个陷阱:第一个是零和思维,比如认为高考、考研都是有你没我的竞争;第二个就是认为凡事只能靠自己,只会靠自己;第三个就是觉得凡事有答案,而且非要把答案找出来。

这个世界不是考场,很多时候连问题都不明确,提出问题本身就是创造答案的过程,这是很重要的实践能力。不是每个问题都有标准答案,学习,主要是为了构建思维框架、吸收新信息、深化认知,而不是为了考试。

人生没有答案。有个概念叫“抵达谬误”,人有时候会想,我达到某一个目标,这辈子就圆满了。比如赚到一定的钱,在上海有两套房,进某家知名公司。但现实是,这些目标达成后,新的欲望又会出现。

我接触过一些年轻人,他们常年在青海的野外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比如追踪雪豹。他们的生活很简单,野外连个像样的厕所都没有,工资也不高,是个公益组织。那天晚上我们一起吃饭,他们展现出来的是一种我久违的非常开心和年轻的状态。

我问这家公益组织的负责人,觉得这些孩子在这里收获了什么。他和我讲了3点:

第一,常年在野外接触大自然,会觉得人很渺小,心态会豁达一些。

第二,常年在基层工作,知道再高大上的目标,实现起来也是非常复杂的。保护环境、动物、物种多样性的核心都是和人打交道。

第三,公益组织办事,10件事里可能有8件事办不成。所以他们拥有了“不论失败”的心态,万事都是过程。

“精英”陷阱

“985高校”有39所,在校生160多万,每年向社会输送三四十万毕业生,这种情况下,学历贬值严重。其实“精英”是社会强加给他们的人设,走出校园之后,社会并不按考试成绩高低分配资源。

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过度要求自己会带来高成本。维持“精英”人设或形象的成本就很高。比如,你认为自己就该处于某种圈层,年薪20万元以下的工作不考虑,这就可能失去一些机会。

在我心里,真正的精英是为他人着想、有公心的人,而不是赚多少钱、有多高地位的人。不要给自己太多负担,大家都是普通人。如果你真是个聪明人,应该选一个你喜欢住的地方,做一件你喜欢做的事,过一种你不愿意和别人交换的生活。

“大城市”陷阱

大家都知道大城市的优势,但仔细想想,这些宏观好处和你有什么关系?大城市的演唱会、博物馆,你一年能去几次?要是真看重这些,你坐飞机或高铁去看看,住酒店,一年去几次的成本也比生活在大城市低得多。

客观地说,大城市工作机会多,但生活难度也在增加。职业选择的本质是生活方式的选择,你醒着的时间里,近一半的时间在工作,而另一半时间的生活质量也和工作质量息息相关。所以,职业选择就是生活选择。

如果为了留在大城市,选择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可能会有3个麻烦:

第一,工作占一半多的时间,如果你不喜欢,就会过得很不开心。

第二,不喜欢工作,可能会“恨屋及乌”,对同事有负面情绪,不利于社交,而孤独是非常致命的。

第三,就算是大城市的工作,也不见得就会带来更好的机会。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机会从哪里来,往往你一件事干得开心,才能为下一次机会做好准备。

人类大脑最习惯的是打猎和种地——时忙时闲的这种节奏。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带给大脑的压力是很大的,如果你还给自己加压,就更难过了。这种难过可能无法避免,但大家可以给自己建立一个缓冲区,在这个缓冲区里,最重要的可能是社交关系。

如果在大城市难以建立社交关系,就回到家乡,回到父母身边,回到中小学时的好友身边。中国的基建进行了这么多年,小地方的生活也很便利,也有很多工作机会,也能过得不错。

“杠杆”陷阱

所有能快速成功的事情,本质上都是加杠杆,而且都是加在负债端。而真正长期的杠杆是信任。

什么叫长期杠杆?

拿赚钱来说,如果你赚钱的方法都是出卖自己的时间,哪怕赚得多,你其实也并不富有。更好的赚钱方法是撬动资源或资本,让别人为你工作,而撬动资源靠的是别人对你的信任。无论在公司领导团队还是创业,别人把时间或者钱交给你,是因为别人信任你。信任是唯一可靠的长期杠杆。如果别人信任你,即便你偶尔犯一次错,也还有下一次机会。

我觉得年轻人需要坚持长期主义。信任固然是别人对你的,但是你首先要信任自己,或者说展现出一种值得被信任的状态。你的心态很重要,如果你做自己喜欢的事、相信的事,就更容易内心笃定,跟别人相处的过程中也会传递出坚定的态度。

曾有学生向现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鲍威尔寻求关于职业生涯的建议,他说了这句话:“保持低调,努力工作,你会惊讶于那么多有能力的人会因行为不检而自毁。”

人生是长跑,从竞争中胜出的人往往不是因为自身多强,而是对手因各种问题倒下了。人生最大的风险,永远来自自己。

(大浪淘沙摘自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勾 犇图)

上一篇: 玩出的成绩
下一篇: 补天的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