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只猫

作者: 孙冬

如何成为一只猫0

猫每天的运动量是有限的,大量的时间被用来睡觉。它们懒洋洋的,基本无事可做,但它们懒得其所。

减少活动和减速是猫“禅修”的第一步。停顿和减速能舒展你的神经、松开你的发条,让大脑得到休息和充电。选择安静的角落,减少外部刺激,排除杂念,调整呼吸,让大脑处于屏蔽和静音模式。这就接近僧人们禅定的状态了。

人在冥想的时候,大脑中和情绪有关的区域就会慢下来,而注意力和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力则会增强。此时,人对外界的反应和阐释会变得正面和积极。因此,正能量并不来自对正面经验的追求,而恰恰来自一种否定性的停顿和减速。

设定限度是猫“禅修”的第二步。如果你发现自己处于一种被过度触发和激励的境地,请记住,你完全可以选择礼貌地离开,你有拒绝和不尝试的权利。说不去尝试也不是放弃尝试,而是有限度地感兴趣和有选择性地尝试,以抵抗那些蜂拥而至的、不由自主的欲望。过度活跃和刺激超载是精神衰竭的前兆,它将不可避免地让人陷入消极的情绪中。

购物网站上推荐的大量商品、手机上新的应用程序、家电升级的新功能、餐厅的新口味、心愿单上的城市和景区、“网红”民宿、健身计划,以及各种职业和技能培训、各种水平测试和竞赛……人往往在必须立刻行动的急迫感、力有不逮的焦虑感和拖延的无力感之间被撕扯着,倦怠和枯竭在所难免。有时候,越是急迫的事情,就越是容易被大脑抵制和拖延。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为了写论文,提着一摞书和笔记本电脑从家、图书馆再辗转到各个咖啡厅和茶社。写作的时间远远不及坐车,选择地点,寻找安静的角落,点餐、付钱,打开电脑再关上电脑加在一起浪费的时间。一天下来,字没写几个,身体却已经极度疲劳,而低效所引起的负罪感和挫败感更使精神不堪负累。

身体想要逃跑,精神却将我钉在椅子上。现在想想,在每一段不由自主的旅程开始之前,我都希望获得一个意外、一个奇迹,一个能给我的论文打一针强心剂的“特殊”的东西。比如一个永恒缺席的理想的写作空间,一种无论如何都要向今天要一个结果的执念。

治疗的方法也很简单——断、舍、离就好了。断电、离开电脑、舍弃执念,去散步、逛街、打球、打牌、看电影、聊天、撸猫和睡觉,干哪样都行,都比烦躁不安、持续伤害僵直的脊柱要好。开心了,放松了,思路自然就打开了。

在跟着猫“禅修”之后,你会发现在下午的阳光里坐着,沉默、发呆,是一种把世间万物联系起来的充满慵懒和倦怠的乐趣。这种激发灵感和亲密感的倦怠不同于过劳所引起的倦怠,它是积极的、健康的,而不是消耗性的和压倒性的。

“液化”是我们要跟猫大师学习的更高一级的内容,自然比“不在乎”和“不折腾”更难掌握。养过猫的人都知道猫是“液体”。猫的“缩骨术”让身体能钻过比自己小很多的狭窄空间,它们从高空跌落时身体的协调能力也大都仰赖柔软的身段。

我家的两只猫在冬天有地暖的时候,会趴在客厅的地上,地暖停了,就趴在客厅的沙发上;到了春天与秋天,它们就回到阳台上的猫窝里;夏天就躺在我的竹躺椅上。只要跟着感觉走,哪里都是家和床。

随遇而安是一种生存之道。看看行走中的猫,那也是一门变道、串行、蹑脚、弹跳和辗转腾挪的艺术。变数越多,路就越通畅无碍。再看看猫的相处之道,和则聚,不和则散,众乐乐,独也乐乐。

我们从猫“禅修”中期待获得的是逍遥和解放,一种从强制性、单向度的正面绩效里解放出来的力量。接受我们不是学术达人,身材会随着时间而走样,创作力会下降,财富不会随着时间的积累而递增等现实。我们不是要确保自己不失去,而是学会接受一边失去一边生活。

跟着猫“禅修”,是要从理性固化的关系和知识结构里破茧而出,让我们的精神可以逍遥自在;是摆脱过度活跃和烦躁不安,用否定性的停顿去体味生活和滋养自己。

现在,让我们迈出“成为猫”的第一步:找一个安静和熟悉的地方,闭上眼睛,以最舒适的姿势进入冥想,全身放松,放得很松,很松……想象自己就是一只猫……

(海城楼摘自南京大学出版社《如何成为一只猫》一书,本刊节选,王 青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