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狗到底是什么狗

作者: 马庆民

刍狗到底是什么狗0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狗,自然不用解释;“刍”,在甲骨文中,即手持断草之形。因此,“刍狗”必然跟草有关。

《左传》里有句很出名的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国家的重大事务,在于祭祀与战争。祭祀就会用到牲畜,普通老百姓祭祀会以狗为祭品。随着社会风气逐渐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来代替,也就是所谓的“刍狗”。

这看似朴拙的草狗,实则是凝聚着先民智慧的祭祀密码。因为这些草狗的制作规则暗含阴阳五行:春祭用青草,象征东方木德;秋祭则用金黄的麦秸,代表西方金德。

在祭祀开始之前,大家对刍狗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可等到祭祀结束以后,大家就把刍狗扔下不管了。正因如此,“刍狗”后来用以比喻微贱无用的事物或言论。

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时,某日途经宋国,见一群孩童在路边争抢祭祀后被丢弃的刍狗。子路皱眉:“礼崩乐坏!祭祀之物岂能亵玩?”孔子却笑着拾起一只残破的草狗:“尔等可知,此物在《周礼》中曾披锦绣、受跪拜?”

孩童们围坐听讲,孔子以草狗为喻:“礼器如刍狗,重其‘用’而非其‘形’。昔日周公制礼,为的是天地秩序,而非教人迷恋器物。”

后来庄子听闻此事,受到启发,在《天运》中写下了著名的“刍狗之喻”:“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刍狗”扎成而未祭献时,用竹箱子盛着,上面用有花纹的巾帛覆盖着。等到祭献以后,就废弃了,走路的人就践踏着它的头和脊背,拾柴草的人就捡起它来烧火。

庄子笔下的“刍狗”,成为相对主义的注脚。在濮水边垂钓的庄子认为,执着于刍狗在祭祀前后的尊卑之别,就像儒者固守周礼般迂腐可笑。

北宋元丰年间,苏轼被贬黄州。某日在集市遇老农叫卖旧刍狗:“祖传祭器!商周古物!”苏轼凑近细看,哑然失笑:“老丈,这明明是去年秋祭时用的麦秸狗。”见老农窘迫,他掏出刚炖好的肉:“我用肉换你的草狗可好?”后来,这只刍狗被他挂在书房,成了“万物平等”的活教材。

清代《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年轻时夜宿破庙,忽听一只被雨水泡烂的刍狗开口:“书生若肯将我晾干重修,必助你金榜题名!”蒲松龄却摇头:“我若为功名讨好神灵,与那些用完刍狗即弃之人何异?”他将草狗埋入土中,大声吟道:“尘归尘,土归土,方是自然。”

当夜,蒲松龄梦见老子抚须而笑:“孺子可教!”后来蒲松龄虽未中举,却借《聊斋志异》道尽人世冷暖,名传后世。

(一 豪摘自微信公众号“马小马的故事”,张伯陶图)

上一篇: 阿云案
下一篇: 言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