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历续新章

作者: 简宏妮 徐丽娜

古历续新章0
2025年3月20日,学生们在山东青岛市实验小学开展的“传统习俗迎春分”主题活动中参与转风车游戏

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一位老农对照手机上的节气预报,掐准谷雨前三天完成千亩水稻插秧;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让世界惊叹东方美学;研究证实,地球黄赤交角23°26′的微小倾斜,恰是节气轮回的天文密码。

在古代,中国先民总结出二十四节气,来把握时序与农耕。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源自农耕文明的二十四节气,又如何楔入现代生活?今天,一群致力于守护与活化传统智慧的年轻学者和匠人,正让这套“时间密码”焕发出新的生机。

体系化探索

北京天坛圜丘坛上,胡琦对15名学生说:“古人用这里的光束聚焦现象来验证节气。当皇穹宇正中的‘皇天上帝’神版被阳光精准照亮,象征着阳气初生,‘冬至’便到了。这种智慧,正是二十四节气科学性的千年实证。”作为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二十四节气工作室负责人,胡琦每年春季学期会带领选修《二十四节气文化与科学》通识课的学生在此实地教学。在他身后,一群“00后”学生正用手机软件模拟日影轨迹,对比古代圭表测量的数据。

2016年,胡琦从中国农业大学博士毕业并留校任教,导师潘学标赠予他一本泛黄的著作——《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这本由潘学标的老师韩湘玲与人合著的书籍,成为他探索节气科学的起点。“节气看似传统,实则是精密的气候模型。”胡琦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的专业是农业气象学,而节气本质正是古人构建的‘气象大数据’。”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可和赞誉。

2020年,胡琦所在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成立了二十四节气工作室,并在中国农业博物馆牵头下,联合51家相关机构共同发起成立全国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

如何为节气文化的存续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和科学依据?为此,中国农业大学开设了面向全校本科生的核心通识课《二十四节气文化与科学》,主讲人是胡琦。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注重将气象科学实证与人文哲思相结合。通过大数据分析节气蕴含的科学原理,同时引导学生探讨其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并融入‘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胡琦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胡琦带领学生启动首个研究项目:验证华北地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现代适用性。团队通过分析60年气象数据发现,因冬季气温上升,秋分播种会导致冬小麦苗期过旺,抗寒力下降,气候变暖正让这句古老农谚的适用性面临挑战。“现在北京最佳播期已推迟到寒露前后”,这项成果发表于《中国农业气象》,并被转化为24期科普视频《二十四节气话农事》,获2023年“科普中国–智惠农民”优秀创作团队奖。

比起获奖带来的荣誉,更让胡琦触动和欣慰的是来自学生的正反馈。“当他们看到自己在校内气象观测场秋分播种的冬小麦,产量比寒露播种的冬小麦明显减少时,不仅理解了物候规律,更深刻体会到‘不违农时’背后‘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这种具身体验让抽象的哲学观念变得可触可感。”胡琦说。

“学生能背节气歌,却不知它是阳历!”胡琦在全校通识课上颠覆认知。他用“阴阳合历”原理拆解农历闰月机制,用数学模型还原祖冲之测算冬至日期和时刻的方法。课堂外,他设计节气实践:清明带学生蒸青团,冬至煮饺子,春分探访日坛。

2024年,在导师胡琦的推荐下,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一年级的楚希雅加入了二十四节气工作室:“当他提到将节气文化与现代农业科技、学生创新实践相结合时,一下子就激发了我的兴趣。”楚希雅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楚希雅说,作为农科生,以前更关注技术和产量。在二十四节气工作室的经历让她更深刻理解了文化和生态系统在农业中的价值;节气知识让她在观察作物生长规律、气候变化影响时,多了历史维度和文化视角;跨学科的项目经历则锻炼了她的沟通协作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古历续新章1
北京稻香村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零号店·廿四节气馆通过创意的形式,将传统糕点与现代时尚文化相结合,为每一个节气赋以独有的口味,传播中华传统食品文化。图为2023年3月23日,该店推出的春分茉莉饼(金良快/摄)
古历续新章2
2024年9月8日,苏州市姑苏区瓣莲巷29号古代计时仪器馆,孙志华在研学活动上讲解月晷

胡琦和他的团队,将二十四节气融入研究的探索还在继续。2023年,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获批首个高校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基地,二十四节气工作室荣获中国科协、农业农村部“科普中国-智惠农民”项目优秀创作团队;2024年,资源与环境学院作为理事长单位,牵头发起成立涉农高校二十四节气传承创新联盟。

“高校应深化节气与现代农业的结合研究,将两千年的节气智慧与精准种植、节水灌溉等现代农技相结合,使得节气在指导播种、田间管理中能发挥实效。另外,通过课程体系(如农学、民俗学)和社区项目,高校需重建‘节气-自然-生产’三者的现实联结。例如,可开发节气农事日历,推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生态意识融入城乡生活等。同时,高校可主导打造农产品的节气IP化。如北京昌平区借立夏节气为本地樱桃打造‘初夏第一果’标签,使节气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文化新引擎。”胡琦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古仪新生

苏州姑苏区瓣莲巷29号,江苏按察使署旧址的后院里,孙志华俯身观察一台青铜仰仪的刻度。阳光穿过仪器顶部的活动模板,在锅形器皿底部投下光斑,他指着刻度解释:“夏至光斑落在此处,冬至则移至彼端——元代郭守敬发明的这台仪器,能同时显示时辰与节气。”作为苏州市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的“90后”设计师,这位化学系毕业生用9年时间,将《新仪象法要》等古籍中的天文仪器变为实物,让沉寂的节气智慧重获新生。

节气,是中国人仰望苍穹的集体记忆和智慧结晶。《尚书·尧典》记载“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先民以星辰判断春分。而仪器是使玄妙天象可触可测的技术桥梁。圭表,立杆测影,从日影长短辨识冬至与夏至;日晷,以针引影,于石盘刻度间分割昼夜流转。二十四节气的精准划定,离不开这些沉默的金属与石质见证者。

“古人用圭表测定冬至——正午表影最长的那天就是年度时间锚点。”孙志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两个冬至间隔即一回归年,再24等分形成节气。”这种“平气法”可追溯至4000多年前的陶寺遗址,那里出土的漆木圭尺,证实了先民立杆测影的实践。元代郭守敬的革新让测量精度飞跃。他将传统八尺表升至四丈,使河南登封建成的观星台成为“巨型圭表”。孙志华团队复制的仰仪正是郭守敬的另一杰作:锅底网格对应节气区间,顶部活动板调节角度追踪太阳高度,光斑位置同时指示时辰与节气。

“器物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复原与创新古代计时仪器,抽象的节气概念变得具象化、可视化,拉近了现代人与传统时间观的距离。”

2015年,化学系环境科学专业的孙志华偶然踏入古天文仪器领域。当时苏州太湖园博园筹建,需要复原日晷,苏州市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承担了这一任务。“面试时老板问能否做日晷,我说可以试试。”他对《瞭望东方周刊》回忆道。半年间,他“啃下”《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史》,画出首套日晷图纸。2016年5月,这座融合唐代“赤道式日晷”结构的装置落地展出,从此改变了他的职业轨迹。

陈凯歌是苏州市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的创始人,也是面试孙志华的那位“老板”。时间拨回20世纪70年代,当时还是苏州手表厂一名工人的陈凯歌,为了撰写跟钟表相关的著作,开始系统研究钟表。随着研究越来越深入,他越沉醉于古代计时仪器的精密世界里。从维修原理起步,他四处求教,一头扎进历代天文仪器的复原图纸中。

陈凯歌最先攻克的是北宋巅峰之作——水运仪象台。这台以水力驱动轮轴、精妙凸轮联动报时装置的复杂仪器,堪称世界最早的天文钟。1997年,第一台复原模型交付河南博物院,旋即引来多地科技馆争相订购。

1993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筹建陈列馆,遍寻不得能工巧匠复原古代天文仪器。他们找到陈凯歌,问:“能做吗?”陈凯歌答:“可以试试。”这一试,试出了苏州市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的雏形。

研究所创立之初,十几岁的陈凯歌之子陈士刚对那些铜铁疙瘩并无兴趣,命运的轨迹却在1998年悄然转弯。父亲年事渐高,研究所的定制需求却日益增多,陈士刚“被迫”继承父志。这个财务专业出身的“钟表二代”,最初只为分担父亲工作压力,却逐渐被古代计时仪器的精妙所吸引。

“看着层层嵌套的齿轮带动机括运行,像在和时间对话。”陈士刚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研究所接到最多的是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仪器订单,诸如圭表、日晷。“学校、天文馆、科技馆都需要,但每一笔订单都是定制化的,可能一个产品做完,要过好多年才有下一个。”陈士刚说,不同于现代制造业的流水线,这里的时间以年为单位缓慢流淌。

2015年,研究所迎来一个里程碑项目——江苏省第九届园艺博览会(博览会后更名为“苏州太湖园博园”)筹建日晷园。园内125种不同造型的日晷,由十多位老师傅耗时一年完成。“图纸由孙志华设计,老师傅们负责制作。”陈士刚说,“这个项目展示了二十四节气与日影观测的深刻联系。”

日晷园的日晷造型各异,原理却相同:利用太阳投影指示时辰。日影移动0.25°,时间就流逝1分钟。这种古老而精确的计时方式,是中国农耕文明安排农事、确定节气的重要依据。

这座凝固的“时间花园”至今仍屹立于太湖之滨,阳光掠过,125枚晷针在大地上投下细密的影子轨迹,无声诉说着日升月落的永恒韵律。

如今,孙志华除了做设计和讲解,还愿意去工厂里看老师傅们的制作过程。他曾先后在保险公司、半导体公司工作过,但只有目前这份工作最合心意。“虽然已经画了无数遍图纸,但那些仪器总是让我有新鲜感。”孙志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古历续新章3
苏州市姑苏区白塔东路279号苏州市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陈凯歌维修苏钟

二十四节气的创新表达

陈士刚近年来内心颇有些隐忧。研究所位于苏州郭巷的老厂房中,多位参与日晷园建造的师傅年逾六十。这些陈凯歌时代的老匠人,一身绝技却后继乏人。“年轻人来了做三五个月就走。”陈士刚坦言,“节奏太慢,耐不住寂寞。”曾有几名学徒满怀热情而来,却没有耐心沉浸在日复一日的精雕细琢中,最终转身投入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流水线。

2023年,一个孤独却充满勇气的决定在陈士刚心中成型。他在姑苏区按察使署旧址开辟公益展厅,支付18万元租金,不为盈利,只为播种。“总要有个地方,让更多人看到祖先的智慧,”他说。同年父亲离世,未能亲见展厅,但陈士刚相信父亲定会支持:“这是我们该做的事。”

从此,孙志华也多了一个新身份——展厅讲解员,给往来的游客介绍日晷、圭表、铜壶滴漏、苏钟等古代计时仪器。而今,展厅内常回荡着孙志华的讲解声。这位由陈凯歌招募的“90后”设计师,已成为研究所最年轻的“守钟人”。他钻研古籍,设计新器,没有研学团队时,便默默拂拭仪器上的微尘,宛如守护时间的信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