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穿越”洛阳

作者: 周丽娜

年轻人“穿越”洛阳0
游客借助VR设备沉浸式体验《风起洛阳》虚拟场景

近日,河南洛阳博物馆又有爆款上新。

圆圆的脸庞、尖尖的耳朵,在洛阳博物馆“瞻彼洛矣”展厅,因潮玩Labubu的造型与洛阳博物馆的西周铜当卢神似,穿越2000余年的撞脸同框照在社交平台火了,吸引不少游客专程奔赴洛阳。

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汉服妆造的年轻游客,路边三轮车司机热情地招呼着:“公主请上车。”8元管饱的牛肉汤或者68元一杯的胡辣汤咖啡丰俭由人,考古盲盒、国潮手办等文创产品紧跟热点上架……

十三朝古都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当下的生活方式。在洛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满足了青年游客的国潮消费需求,也为年轻人提供了新的就业方向。

“2024年,洛阳全年接待游客1.53亿人次、旅游收入1208.6亿元,分别增长13.5%、16%。”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振刊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随着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众多年轻人选择来洛阳就业,以往多以兼职形式存在的摄影师、化妆师等职业,如今已发展为专业化全职岗位。截至2024年下半年,洛阳已累计完成3万余人的化妆、摄像、剪辑等职业技能培训。

天女散花

衣袂飘飘、彩带飞舞、花雨满天……曹植在《洛神赋》里对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描述成为眼前场景。自4月洛阳牡丹文化节拉开帷幕以来,洛邑古城的天女散花表演火爆全网,吸引了不少游客到洛阳一睹真容,成为现象级的文旅热点。

“我们不是第一家吊威亚表演天女散花的,但我们想把东方美学做到极致,符合中国人对仙女的审美想象,深层满足每一个中国小女孩披上床单想成为仙女的童年情怀。”河南洛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登基之地,被网友戏称为“女性地位的历史高光都城”。“洛邑古城的游客画像以18至45岁为主,其中,约56%为女性。洛邑古城着力打造‘美丽经济’。在园区里,无论你是学生、上班族还是家庭主妇,只要穿上汉服皆可体验一回当贵妃、娘娘、公主的感受,并能拍出美照发朋友圈。”李薇说。

凭借“美丽经济”,洛邑古城已经红了两年。但如何让汉服热持续升温?哪个载体既能弘扬古城文化,又能引爆流量带来游客?李薇也思考了两年多。

为迎接2025年第42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各景点都在打造牡丹花神。李薇认为,年轻人偏爱影视剧且乐于自我带入大女主角色,而且,缥缈出尘的仙女是许多中国人的童年记忆。曹植在洛阳城外洛水河畔写下千古名篇《洛神赋》,“荣曜秋菊,华茂春松”的洛神是洛阳城的代言神仙,但是大众认知普及度不如“天女散花”。

“不如把洛神缥缈的形象和天女的散花动作结合起来,更利于传播。”有了这个思路后,李薇请来河南卫视的专业团队策划落地。最初,策划者希望以洛阳红牡丹为形象,因洛阳绿化带中多见此花。然而,李薇认为红色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喜庆,但分量感太重,缺乏轻盈感,难以体现仙女的飘逸。那晚讨论至深夜两点,她提出三点设想:仙女服装应具备飞天的轻盈,色彩上要呈现仙女的缥缈,并融入牡丹元素。

最终,设计成型的仙女服装采用薄纱材质,蓝粉清新浅色,仿飞天造型,并有牡丹点缀在胸前、腰间、手臂和头上。发型设计摒弃高发髻,便于演员翻转。动作方面,经过精心设计,仙女飞起时并非是被提拉的姿态,而是俯仰、旋转、起飞、落下,尽显轻盈。演员背部的肌肉线条更赋予她力量感。甚至连散落的花瓣材质、颜色都经过精心挑选,并应时更换,以确保花瓣散落的速度、颜色和光泽适当,整场表演各处细节都被精心打磨,最终呈现出直击人心的东方美学。

年轻人“穿越”洛阳1
2025年6月,洛邑古城天女散花节目正在演出(洛邑古城/供图)
年轻人“穿越”洛阳2
非遗传承人网络推介洛阳剪纸技艺(洛阳文旅公益图库/供图)

洛邑古城的天女散花初演一鸣惊人。据统计,网络自然流量达到了16万多条视频,16.8亿次播放量,并且在洛阳本地的抖音热榜上占据榜一50多天。

有游客驱车1300多公里,只是为了看一眼天女散花,看完发的视频最后是两个字:“值了!”,网上看到这个视频后,李薇也被感动到泪目。

内容原创最重要的是保护版权。为此,洛邑古城将匠心独运的“天女散花”形象申请了专利和商标。

李薇介绍,2023年,洛邑古城客流量1240万人次;2024年达1620万人次;截至2025年6月底,已经突破642万人次。

唐朝上元灯会

“年轻人喜欢的传统文化往往体现在他们的社交媒体九宫格里,他们追求新奇的体验,旅游的目的不是避世隐居,而是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做文旅需要根据他们的跳跃性思维来制定策略。洛邑古城通过灯光、灯笼等软装布置场景,满足游客的拍照需求,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同时,洛邑古城不断升级,从1.0版的建设期到2.0版的场景打造,再升级为有丰富活动内容创意的3.0版。”李薇说。

唐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武则天临朝称制,将东都洛阳升格为“神都”。如今,洛邑古城让传说中的神仙也融入市井生活,与民共乐。每逢重点节假日,王母娘娘、七仙女、太白金星等“神仙”会在园区内举办蟠桃盛会。这些下凡的“神仙”不仅在干冰白雾中仙气飘飘地穿行,也会骑自行车、电动车跟游客互动。

“我们去年邀请了网红、达人、明星助力,今年开始打造景区自主IP,推出了机甲门神、四大天王、牡丹仙君、女状元、月老、天女散花等IP,明年可能打造4.0版的全新体验。游客一踏入古城,就好像进入唐朝上元灯会,跟随景区精心设计的入城仪式与游览动线,体验特色内容,拉高游客情绪价值,得到开心而深刻游览体验。洛邑古城采取免票策略,开放景区,通过吸引游客的数量流量和留客消费的能力盈利,这也是文旅发展的趋势。”李薇说。

传统旅游消费是游客为“我看过、我来过”埋单,新旅游消费是游客为“我体验、我喜欢”埋单。“洛阳抓住了‘Z世代’追求个性、愿意为兴趣埋单、为体验付费的心理需求和消费需求,立足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把城市作为最大的消费场景来打造,打造了一批‘有感觉、想打卡、愿传播’的消费场景,围绕‘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理念,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潮起来,满足了游客高品质的文旅体验需求。”李振刊认为。

千年好闺蜜

“五一”假期,洛阳博物馆一对北魏彩绘陶牵手女俑爆红出圈,千年好闺蜜成为社交媒体的热门话题,吸引众多游客尤其是闺蜜们结伴前来拍照打卡,至今仍是馆内“长红明星”。

“为了既满足年轻观众的合影需求,又不影响观展秩序,洛阳博物馆对牵手女俑的位置做了三次及时调整。”洛阳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有限公司经理陈金龙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先将其从多展品的大通柜挪到“单间”独立柜里,并在前面留出大面积空间方便游客参观。然而,由于参观的游客十分火爆,牵手女俑再次被挪至相对独立的空间,并安排专人管理秩序。

陈金龙介绍,洛阳博物馆围绕热点文物进行文创研发,火速上新。牵手女俑就有雪糕、摆件、冰箱贴、手提袋等主题文创产品。2024年,洛阳博物馆文创销售火爆。销售数据显示,20-60元价位的产品销售占比很大,因为价格亲民,年轻人购买自用送人都没有负担。

“现在年轻人最喜欢的是可以提供情绪价值的文创。”陈金龙说,馆内的“卖萌三人组”镇墓兽也很受欢迎。

“无论是现代玩偶与铜当卢撞脸,还是牵手女俑持续顶流,都是传统文化在当下焕发新生的成功案例。”洛阳博物馆展览研究部主任黄超认为,“它们以轻松、有趣的方式,让厚重的历史变得可亲可感,与当代审美和情感深深共鸣。”

“2024年,洛阳博物馆40周岁以下观众占比60%-70%,这与洛阳市发展文旅产业的战略方向契合。”陈金龙说,2024年起,洛阳市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在各大平台宣发造势,吸引年轻人来洛阳旅游。加之洛阳历史文化资源丰富,龙门石窟、白马寺、洛阳博物馆等景点知名度高,公共演出活动丰富多彩,城市街道活力十足,且物价较低。这种文旅产业发展模式使得洛阳成为年轻人热衷的旅游目的地。

陈金龙介绍,鉴于高峰期客流量较高,白天不适合开展主题活动,2025年春节,洛阳博物馆开展“洛博之夜”夜游活动,深受游客追捧。此后,洛阳市政府鼓励市内各博物馆节假日高峰期延时开放至深夜十一二点。今年以来,洛阳博物馆夜游活动已举办了11场。

“日游+夜游”模式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千年遗址隋唐洛阳城也在璀璨夜景中焕发新生。作为隋唐时期都城的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历经隋、唐、五代、北宋,历时530年之久,是我国现存隋唐时期保存较为完整的大型古代城市遗址。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雕梁画栋间再现繁华盛景,水上飞人携带非遗火壶带来震撼的“火树银花”,汉服妆造的游客们大饱眼福,流连忘返。

年轻人“穿越”洛阳3
连体彩绘陶女俑

沉浸式体验

神都夜景、洛阳城楼、天堂大佛幻境等奇景令人目不暇接,挤在人声鼎沸的牡丹楼前欣赏舞姬表演,在繁华喧闹的夜景中驾马车飞腾融入月色……在《风起洛阳》VR全感体验龙门古街店,佩戴好VR眼镜的游客通过无线串流、5G网络、实时动捕等技术感官交互,瞬间穿越回1300年前的大唐盛世,“身临其境”地开启一场上天入地的江湖冒险。

“因为体验剧情中有龙门石窟大佛,2024年在龙门石窟景区外的龙门古街开了这家店,供游客体验15分钟的文旅版本。”该店负责人高玉鹏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风起洛阳》VR全感体验根据同名热播剧集IP打造,门店置景高度还原了剧中场景,并利用全新的VR技术构建全感体验空间,现实与虚拟融合吸引了年轻IP粉丝们前来体验。

“不少游客觉得这版15分钟不过瘾,还会去九洲池店体验1小时版本。”高玉鹏说。

通过数字化技术展示、情景式场景带入以及沉浸式互动体验,游客获得了深度穿越的震撼感受。而这些体验项目的创作基于严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

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誉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通过三维数字化扫描等技术,为龙门石窟“画像”建立“数字化档案”,已经开展了20年。这些数字档案,不仅为考古研究所用,更在文旅中大放异彩,走向了服务社会的广阔空间。

年轻人“穿越”洛阳4
2023年6月6日,游客在河南洛阳无上龙门沉浸式体验馆观看影片(郝源/摄)

在龙门古街,另一家名为永远的盛唐沉浸式XR体验馆,利用目前全球领先的大空间追踪(LBVR)、三维重建与XR头显设备技术,高精度数字复原了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宾阳中洞“帝后礼佛图”等国宝。戴上VR眼镜,游客可以近距离看到彩色的卢舍那大佛,这些当初建成时的原像颜色正是科技考古的成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