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逐绿,点亮川渝

作者: 戴闻名

追“光”逐绿,点亮川渝0
2024年9月,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6 号地块黄草光伏项目现场

在海拔2600米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黄草镇,巨大的风机叶片在高原季风中划出一道道优美弧线,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板反射出耀眼光芒。

中建八局西南公司(以下简称“西南公司”)工程师们,在这里打造了一个建筑业的“绿色心脏”——“零碳一体化”系统营地。通过这个系统,凉山高原的风和光,被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清洁电力,不仅点亮了项目生活区,更代表了中国建筑行业绿色变革的未来。

从成都平原到川西高原,西南公司工程师们在川渝大地上建起了星罗棋布的零碳营地。“它们不仅提供了中国建筑企业能源革命的‘中建方案’,更是‘中国建造’向新而行的生动缩影。”西南公司董事长李彪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作为中建八局旗下数字化转型先锋,西南公司还收集掌握近千个工程项目的生活区、办公区用电负荷数据,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建筑行业能源数据库。这一数据资产,不仅支撑起现有零碳营地项目建设,还为西南公司未来进军大型综合体、医院、体育场馆、会展中心、机场等复杂建筑场景的能源规划与管理,提供了精准的建模基础。

西南公司的零碳营地开启了中国建造企业从“ 用能者”向“产能者”转型的新篇章。

零碳革命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江河纵横,地貌丰富,拥有全国首屈一指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其风电和光伏技术可开发量分别居四川省首位和第3位,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清洁能源示范基地。

海拔约2600米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黄草镇,年平均日照2577小时,平均风速3.68 米/秒,风功率密度约39.51瓦/平方米,特别适合开发风能和光伏项目。

2024年6月,随着两台风机叶片缓缓启动,由西南公司自行设计、采购和建造的首个零碳项目营地——盐源6号地块黄草光伏项目营地正式投入使用。

这个营地不是传统工地,更像是一个微缩版的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室。它不但实现了项目生活办公用电百分之百自发自用,更标志着西南公司在新能源应用领域迈出关键一步,开启了中国建造企业从“用能者”向“产能者”转型的新篇章。

几乎在盐源项目成功投运的同时,位于成都市的国家级新区——四川天府新区的一处大型保障房项目工地上,另一项能源创新实践也在开花结果。

2024年7月,由西南公司打造的光伏储能系统在此正式通电运行。由于四川盆地夏季高温湿热、用电负荷高峰显著,该项目创新性采用了“光伏+储能”的解决方案,能够有效应对夏季用电挑战。

在临建屋面上,项目工程师精准安装了327块峰值功率585W的单晶硅光伏板,总装机容量达191.3千瓦。据公司研发团队测算,这套临建系统年均可发电13.39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约120吨。

该系统更加核心的创新点还在于,除了光伏板发电之外,还配置了容量达232千瓦时的储能设备,相当于扩容了一个稳定供能的“绿色充电宝”。

有了“充电宝”,系统就可以巧妙运用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在夜间和午间等电价低谷时段,储能系统自动充电,储备低价电能;在夏季和午后等用电高峰时段,则释放储存的电能供项目营地使用,有效避开高昂的尖峰电价。

这样一来,不仅能保障项目在电网负荷紧张时稳定运行,与国家电网形成良性互动,支持电网“削峰填谷”,更显著降低了项目的整体用能成本。

同样的能源变革,正在西南公司35个项目中同步上马。

目前,西南公司光伏装机总容量已经超过17000千瓦,配套风力发电装机容量453千瓦,储能安装总容量9500千瓦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已累计产生绿电约1400万千瓦时,储能充放电350万千瓦时,实现碳减排13900吨,约等于少燃烧4600吨标准煤,降碳成效显著。

技术破局

这个以能源结构优化为核心的“零碳一体化”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绝非采购新设备再安装调试这么简单。它的背后,更体现出西南公司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深厚的技术积累。

近年来,西南公司与清华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共建了零碳建筑联合实验室,在光伏板升降装置、风光储临建装置等领域产出5项核心技术专利。西南公司还与东方电气、海尔新能源、华为数字能源以及华电、华润、大唐等重点能源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携手开展风光资源评估和储能技术攻关,做了充足的技术储备。

西南公司安装分公司总工程师许冰清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零碳一体化”系统由该公司技术团队自主设计研发,利用“源网荷储一体化”技术,根据项目气象特征、用电需求等实际情况,智能切换“纯光伏”“纯储能”“光储互补”“风光储联合”四种高效运行模式,最大化利用自然资源。

工程建设现场一般使用的是传统的临时用电网络,但安装分公司技术团队却构建起了覆盖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的“零碳智建云平台”,集成“风能-光伏-多元负荷-多类型储能装置”的立体化能源矩阵,深度融合数字孪生、大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算法等智能化技术,有效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与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

针对新开及偏远项目的供能难题,他们还创新应用了智能微电网技术,依托智能能量管理系统实现光伏、储能、柴油发电机的高效协同,构建起“清洁能源优先、柴电应急保障”的韧性供能体系。

光伏组件在高原环境中还会出现抗风能力不足的问题。为此,他们首创提出“绿电集成单元”理念,采用微倾角安装,将光伏组件与厢式板房进行一体化集成设计。其支架系统巧妙利用板房原有吊装孔进行螺栓锚固,不仅显著增强了结构稳定性,抗风能力大幅提升,更实现了施工、运输、拆卸的高度便捷化。

从2024年起,西南公司就着手布局新能源和储能领域,专门成立了“中建八局新能源有限公司”,先后推出了风冷储能柜、液冷储能柜、拖挂式储能车、自行式储能车、便携式移动电源、储能逆变器等储能产品,目标是成长为集研发、生产、新领域资源整合及新业务培育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

“我们的终极愿景是从单一施工单位转型为能源综合服务商,通过整合设计咨询、设备供应、碳资产管理等上下游资源,打造出一个‘共赢、互赢、多赢’的百亿乃至千亿级产业。”李彪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经济账本

西南公司的新能源布局,既算环保账,也算经济账。

比如,项目储能系统就是基于对峰谷电价策略的精准应用:在低谷电价时充电储能,在高峰及平段电价时错峰放电。这套运行策略产生了双重收益:一方面,储能系统充分发挥“能源缓冲垫”作用,在高峰用电期间持续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产生的碳减排量有效转化为可交易的环境权益资产;另一方面,通过谷时段低价储电、峰时段高价放电,单个工程全生命周期可节约用电20%-35%,投资回收期仅需3-6年。在大型建设项目长达数年的运营周期中,这种节约将累积成可观的效益。

西南地区作为“十四五”规划中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正成为新型电力的发展热土。

模块化设计的“绿电集成单元”,则解决了传统临建“用后即废”的核心痛点:通过螺栓连接,实现了光伏组件和支架等发电材料的“即装即用”,能够显著降低安装拆卸难度与运输周转成本。

建筑行业曾是“排放大户”,但进入“双碳”时代后,传统工地依赖高成本、高污染、高能耗的发电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西南公司通过能源自给和材料循环,开辟了一条降本增效的新路径,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绿色标杆。

这种创新模式正在产生裂变效应。在成都市新都区,西南公司联合中建科创打造的“零碳产业园”,吸引了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

“我们不是简单地做项目,而是要下大力气培育更加绿色健康的建筑生态。”西南公司安装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栾和罡介绍。通过“技术输出+股权投资”模式,西南公司还与多家储能柜头部企业构建了伙伴关系,并计划申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重要一极

西南地区作为“十四五”规划中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正成为新型电力的发展热土。

2021年6月印发的《四川省“十四五”光伏、风电资源开发若干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底,四川省将建成光伏、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各1000万千瓦以上。

西南公司的“零碳一体化”探索,正是积极响应国家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号召、建设美丽中国的探索实践。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西南分部主任谭洪恩曾在2024年西南能源发展论坛上指出:“未来,西南地区将依托优质的水风光清洁能源资源,成为能源供应增长的重要一极。”

立足当下,展望未来,西南公司的绿色能源版图正从川渝出发,延伸向陕西、河北、浙江、广东,并在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加速铺展,追“光”之路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栾和罡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推动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是建筑央企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我们将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深化‘零碳一体化’技术在项目层面的规模化、标准化应用,让绿色电能成为驱动项目建设的‘新引擎’,为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贡献更多可推广的‘中建经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