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向阳而生
新能源企业,处于压力期。
光伏产业的周期性调整在持续,产能出清未竟。
由于同质化严重、技术创新不足,产业链价格腰斩,大企业亏损,中小企业更无力支撑。
数据显示,A股110家光伏公司,去年合计净亏损3.63亿元,亏损额同比增幅超100%。今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合计47.44亿元,继续大幅缩水。
办法总比困难多,企业家们奋力脱困,向阳而生,逐光而行。
比如,大全能源选择减产过冬,保持充足现金流。双良节能积极拓展氢能、储能等业务,争取更多海外订单。
也有人另辟蹊径。德业股份售卖逆变器、储能电池包等配件,一年斩获80亿收入。正泰安能开拓户用光伏电站市场,年营收超300亿,正筹谋IPO。
锂电则进入精耕细作的下半场,从“量增”转向“质增”,技术迭代、成本控制、全球化布局等,成为企业的竞争核心力。
国内动力电池产能利用率,去年已降至60%,面对产能过剩风险,大家都在比拼出海。
比如,宁德时代登陆港股筹资353亿港元,九成投向匈牙利电池项目。
已布局东南亚和欧美多地的亿纬锂能,计划在香港上市,筹集数十亿港元,部分用于海外生产基地、供应链优化等,希望到2030年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30%。
SNE Research预测,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市场规模将达2100亿美元,中国企业占据其中67%。
刻下,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成为行业共识。产能优化、技术创新和拓展多元化市场,才有出路。
中国新能源产业,剑指全球,剩者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