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不一样的老龄化
作者: 程飞帽子游行
2024年9月初,一个暖意融融的周五下午,欧洲最令人“闻风丧胆”的一群人突破了波兰弗罗茨瓦夫市建于13世纪的城墙,浩浩荡荡地涌入了市政厅广场。他们之中有人戴着蓝色贝雷帽,有人戴着牛仔帽或草编平顶帽,甚至还有人把一个缀满厨房海绵和彩色绒球的三层蛋糕架顶在头上。抵抗毫无意义:不过一小时,市长就在庆祝仪式上郑重地把这座城市的大门钥匙交给了一对衣着艳丽的夫妇——他们是众人推举出来的“国王”和“王后”。
“婴儿潮一代”往往被视为欧洲经济繁荣和福利制度的一大威胁。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100年,欧洲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达到30%以上。这将加剧劳动力短缺问题,进一步压垮医疗系统。经济学家们常用“银发海啸”“人口炸弹”这样带有灾难色彩的说法来形容这种状况。
然而,在波兰第四大城市弗罗茨瓦夫,人们却用截然不同的态度看待老龄化。这里没有把老年群体视作社会负担,而是欣然地接纳他们。每年,这座城市都会举办别开生面的“帽子游行”:老人们身穿鲜艳夺目的节日盛装,戴着各式夸张奇特的头饰,兴高采烈地穿行在市区街道上。在一支军乐队的引领下,他们来到市政厅前的鹅卵石广场,角逐年度最具创意头饰大奖。(2024年的冠军是一顶纸板做的茶杯型礼帽和一顶别致的陶瓷高帽。)随后,人们纷纷结伴,随着自己年轻时最爱的音乐翩翩起舞,披头士的《我想牵你的手》和猫王的《蓝色麂皮鞋》响彻整个广场。
这场活动的目的就是打破人们对老人“该有怎样举止”的刻板印象。“我祖母是个严肃又虔诚的人,穿衣打扮像个修女。”80岁的埃娃·拉帕奇说,“我母亲虽然喜欢社交,但生活重心始终还是家庭。而对我来说,出门和人打交道才是最重要的事。”

弗罗茨瓦夫是波兰下西里西亚省的省会城市,退休人口接近18万,占城市总人口的近1/3。拉帕奇是个活跃分子,不仅热衷于参加市政府资助的戏剧工坊,还时不时组织老年朋友们聚会,重温童年时代的游戏。此刻,她穿着鲜红色的流苏上衣,戴着一顶亲手制作、写有“我们还在!”字样的帽子,自信地说道:“和我同龄的人觉得自己不受重视,我可不同——瞧瞧我这身装扮,你怎么可能忽视我?”
“帽子游行”拉开了为期一个月的老年人庆祝活动序幕,其间还将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比如歌剧院晚会、北欧式健走、电影之夜、预防网络诈骗讲座、户外绘画课等。弗罗茨瓦夫老年活动中心主任罗伯特·帕夫利兹科组织该庆典已有15年了。他说:“我们想让大家看到,老年人的生活同样充满意义,他们也有自己的追求。”
积极改变
在欧洲普遍对人口老龄化持悲观看法的当下,这种积极的态度尤为引人关注。根据预测,到2035年,波兰总人口将减少150万,达到退休年龄(女性60岁、男性65岁)的公民数量则会快速增加。这种人口结构变化在其他东欧国家同样明显。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到2100年,欧盟8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将升至15%,是目前的两倍半。
老龄化趋势叠加生育率走低,给社会带来了巨大挑战。许多波兰年轻人选择推迟生育或者干脆不生孩子。当局预测,到2035年,每位需要照护的波兰老人平均仅有两个多一点的亲属可提供照料,而2018年还有接近三名。不过,在研究老龄化社会的学者看来,波兰的城市,如弗罗茨瓦夫及其以东的邻城克拉科夫,正日益成为欧洲的典范。
弗罗茨瓦夫和克拉科夫是欧洲“第三年龄大学”最多的两个城市,这类学校专为退休人士开设系统的高等教育课程。弗罗茨瓦夫现有十所这样的终身学习机构,克拉科夫有六所。自2014年起,弗罗茨瓦夫还设立了“老年人议会”,由当地老人选举产生,每年召开六次会议,成员会和市议会及市长办公室合作,定期反馈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克拉科夫推出了一项贴心服务:70岁以上或行动不便的居民若想为逝去的亲友扫墓,可免费预约微型电动车,由专人送往墓地。市政府向独居老人提供“金牌维修工”服务,免费上门换灯泡、修开关、疏通管道。克拉科夫还直接资助了50个活动中心,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3点开放。中心获得市政经费的前提是,必须设计出能促进老年人与年轻人互动的项目。
“德国也有类似的活动中心。”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尼克拉斯·拉茨曼斯表示。该基金会最近带领一批德国议员前往波兰南部城市,考察当地的创新做法。“但波兰人很早就明白了一个道理:想吸引老人,就不能只是搞些老套的活动。我们德国人只看到老龄化带来的种种问题,而波兰人更善于发现事情的积极面。”

在海牙应用科技大学研究城市老龄化问题的尤斯特·范霍夫教授说:“荷兰总有人抱怨老年人,连那些仰赖老年选民支持的政客也不例外,但我从未在波兰听到过类似的负面言论。”他尤其反感“银发海啸”的说法,“这种措辞太过耸人听闻。人们的寿命变长了,这本该是件值得庆幸的事。”如今欧洲70到75岁年龄段的人,大多依然健康、行动自如,经济状况也比上一代人好。“他们的社会价值尚未被充分挖掘。他们可以帮忙照看孙辈,还舍得把养老金用于文化消费。”范霍夫说,弗罗茨瓦夫正是欧洲少数真正抓住这次机遇的城市之一。
56岁的多罗塔·斯科奇拉斯还不到退休年龄,但她的经历正诠释了弗罗茨瓦夫在应对人口结构变化时所展现的积极态度。她是一位受过专业培训的银行从业者,有长达30年的借贷服务经验。过去十年来,她一边工作,一边照顾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作为一名照护者和银行从业人员,我深切体会到数字服务对老年人来说有多么不友好,所以我希望能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她曾主动联系一家波兰银行,提议为老年客户开设数字培训课程,结果却遭冷遇。幸运的是,弗罗茨瓦夫市的就业服务部注意到了她,还给她提供了资助。如今,她在市里的养老院、老年活动中心和“第三年龄大学”里讲授会计、数字银行、网络购物等实用课程,帮助老年人掌握数字技能,融入现代生活。
银行终于开始被迫跟进。2024年4月,波兰通过法案,要求从次年6月起,所有银行必须在营业网点配备相关设备,为老年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线上服务指导。“这是一场真正的变革。”斯科奇拉斯说。
老龄友好
老龄化带来的另一个挑战是如何创造适合老年人生活的城市环境。城市更新的成本很高,尤其是在像弗罗茨瓦夫这样的历史名城——自12世纪以来,它一直是通往黑海的重要贸易枢纽。近些年,弗罗茨瓦夫市中心的大部分公交车站都新增了加高站台,方便老人上下车。但郊区的改造工作仍有待推进。
与市政府合作的城市规划师表示,人口结构变化与其说是负担,不如说是一个让城市变得对所有人都更友好的契机。弗罗茨瓦夫环境与生命科学大学副教授扬·卡扎克回顾道,2004年波兰加入欧盟后,大量资金被用于改造城市广场,比如弗罗茨瓦夫的诺威塔格广场,当时的做法是大面积铺设混凝土和石材。“那些地方糟透了,看起来就像动物圈舍,夏天更是闷热难耐。”
好在听取了老年居民的意见后,城市规划部门开始重新审视原有的改造思路。2024年夏天,诺威塔格广场完成了十年来的第二次升级改造,广场上种植了大量树木,为市民营造出舒适的阴凉环境。“我们在推进适老化改造的过程中,所采取的许多措施往往也能应对气候变化。”卡扎克说。
波兰如此积极地应对老龄化,与其文化底蕴息息相关,这种文化氛围在其他国家很难复制。波兰的电视节目至今仍在刻意塑造传统的“波兰奶奶”形象——一位用朴素生活智慧守护家庭的长辈。在热播肥皂剧《爱的代价》中,由87岁的特蕾莎·利波夫斯卡饰演的主角芭芭拉·莫斯托维亚克,就是一位典型的“波兰奶奶”。
而弗罗茨瓦夫,这座曾用名“布雷斯劳”的城市,还承载着一段特殊的历史。1945至1947年间,在盟军决定将它划归波兰之后,这里经历了规模庞大的人口迁移——约50万德国人迁离,波兰各地的居民迁入,重建了整座城市。
可以说,弗罗茨瓦夫如今推行的一些老龄友好政策,正是在向那批重建城市的人致敬。持有“老人卡”的60岁以上居民可免费参观博物馆和剧院,获得医疗服务折扣;90岁以上老人还能申请“翡翠卡”,享受理发师、牙医和清洁工免费上门服务。“对老一辈人来说,只有经济补助远远不够。”卡扎克说,“这座城市更希望向他们表达敬意,说一声‘谢谢’。”
撇开这些煽情话,波兰许多老人的现实处境其实没那么舒服。尽管该国经济处于上升期,但当地很多老人几乎没什么积蓄,养老金水平也不到欧盟平均值的一半。“欧洲最适合养老的地方无疑是那些拥有完善退休制度的国家,比如瑞士、挪威和丹麦。”海牙应用科技大学的范霍夫说,“不过,像弗罗茨瓦夫和克拉科夫这样的城市,虽然预算有限,却凭借不断的创新,弥补了退休制度层面的不足。”
编辑: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