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来子的心声:不一样的童年体验
作者: 刘小可随着法国夫妻首次生育年龄的不断推迟,高龄父母现象愈发普遍,他们的生活和子女的关系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学校大门前,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妻正在等候女儿莉拉。“他们来接我放学,我的同学看到后都以为他们是我的爷爷奶奶。”18岁的莉拉说。她的妈妈62岁,爸爸67岁。过去,她一直不愿向同学透露父母的真实年龄,但现在她已经不再介意。
莉拉的爸爸是一名警察,妈妈是一名护士。谈起父母的工作时,莉拉使用的都是过去式,因为他们如今都已退休。莉拉出生时,爸爸已经49岁了。“照顾我们兄弟姐妹最多的反倒是我爸。”莉拉说。她很少提及妈妈,母女关系有些紧张。
莉拉多次表示,父母比同龄人父母年长没有一点好处。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面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都比她大十多岁。她从小就觉得自己出生得太晚了。“哥哥姐姐小的时候,经常和爸妈一起去旅游。他们一聊起旅游时的趣事,我就郁闷,因为我没得可聊。”她说。从第一个孩子到第四个孩子,莉拉父母不但精力连年下降,金钱投入也有所减少。莉拉没怎么旅游过,她会通过其他途径排遣烦闷,比如打篮球、看书、弹钢琴等。“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对父母心存怨恨,因为他们不像其他人的父母那样年轻。”莉拉坦陈。

医学上,年龄超过35岁的产妇便被定义为“高龄产妇”。“这个标准有些简单粗暴了。”精神分析师及育儿顾问阿娜伊斯·勒布兰–贝里说。她曾接诊过多位因年龄超过40岁产子而心怀愧疚的妈妈。“社会普遍认为高龄父母能力不足。当孩子将自己的父母与同龄人的父母进行比较时,会感知到这种‘不足’,并因此感到自卑。”勒布兰–贝里分析道。
|“外星”家庭 |
在法国,对高龄父母的刻板印象或许将渐渐消失,因为这种情况已越来越普遍。法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法国有42800名新生儿的母亲大于40岁,晚育率5.7%,是1980年的3.4倍。2015年,17%的新生儿的父亲大于40岁。2022年的产妇平均年龄为31岁,而2002年是29.4岁。
老年问题社会学家梅丽莎–阿斯利·珀蒂认为,这一趋势由多重原因造成,比如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女性受教育年限的延长,以及离异后重组家庭的增多等。
帕洛玛·克莱芒–皮克斯来自一个重组家庭。她还记得上学时的自己曾愿意付出一切去换一个“正常的家”。“我妈妈44岁时生下我,姐姐比我大20多岁。我仿佛生活在一个外星家庭。”31岁的克莱芒–皮克斯说。将近30岁时,她才终于和哥哥姐姐亲近了一些,也找到了自己在家中的位置。她71岁的爸爸皮埃尔说:“我的妻子比我还大四岁。我们40多岁才生下帕洛玛,但从来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她就像第二阵微风,撩动了我们生活的池水。”

其实,父母年龄大也有好处。小时候,克莱芒–皮克斯梦想成为像法国著名游泳运动员劳瑞·马努多那样的优秀选手。2000年初,她参加了多项游泳比赛。“我四年级时,妈妈已经提前退休了。她有大把时间陪我训练和比赛。”父亲皮埃尔也承认,他陪伴小女儿的时间远多于陪伴她的哥哥和姐姐。“我以前是‘青少年之家’机构的负责人,工作很忙。”皮埃尔说,“但在帕洛玛身上,我弥补了从前错失的亲子时光。”“爸爸告诉我,是我延长了他们的青春年华。听到这句话时,我便释然了。”克莱芒–皮克斯说。
| 见证衰老 |
克莱芒–皮克斯坦言,拥有一对高龄父母,让自己经历了不少困难。尤其是十年前妈妈确诊梅尼埃病的时候。随着年龄增大,这种特发性内耳疾病患者的症状将愈发严重,比如眩晕会越来越难以缓解。“20多岁的年轻人根本没有准备好面对衰老。没有一个朋友能理解我。”那时,克莱芒–皮克斯还住在父母家,眼睁睁地看着妈妈一天天老去。珀蒂表示,父母高龄,意味着孩子需要比同龄人更早地开始照顾父母,而且照顾的时间更长。
如今,克莱芒–皮克斯已搬出了父母家,她母亲的身体也有所好转。但是,她依然会因为时光流逝而焦虑不已。“每次有哪个明星过世,我都会去查查他的年纪,然后不由自主地就想到我的爸妈。”她说。
托马斯也时常幻想父母离去的那一天,但他对家族的强大基因十分有信心。他说:“我的祖母和曾祖母都活到了100多岁。所以我觉得,我妈妈也会长命百岁的。”托马斯今年29岁,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和父母相差40岁。爸爸是数学教授,妈妈是生物统计学家。托马斯说:“我小时候有不少知心好友,独立得也早,童年很幸福。虽然我的父母和我女朋友的父母相差17岁,但我觉得他们的身体还是很不错的。”对于托马斯而言,父母的年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珍惜与他们的相处时光。“我以后不会离开欧洲,因为不想离爸妈太远。”他说。目前,托马斯定居在比利时,他的父母则住在巴黎郊区。
托马斯和女友已经在一起四年。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父母可能无法见证他成为父亲的那一刻。这种情况似乎形成了一种循环模式,因为托马斯对祖父母的了解也相当有限。他回忆道:“我出生时,祖父母已经有很多孙子孙女了。在我的记忆中,他们似乎不太愿意照顾我。”托马斯对祖父的记忆较为深刻,祖父是在他小学三年级时离世的。在分享完自己的故事后,这位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年轻人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未来的年轻人是否可能连见到祖父母的机会都没有了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在50年后才能揭晓。
编辑:侯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