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雅老去?
作者: 盛艾菲谢天谢地,虽然52岁了,但我还不需要别人搀扶过马路,独自去采购也没问题,甚至还在开车。回想起年轻时,仿佛就在昨天,或者说前天也行。总之我还不觉得自己老,完全不老!
只是最近几个月,我开始使用一个之前自己嘲笑过的小物件:一周药盒。一排七个小格子,写着周一到周日,储存每天需要服用的药。我之前觉得只有老人家才需要这个,现在觉得用它来放我的降胆固醇药和维生素D还挺合适。我没有生病,只是有些背部不适。嗯,眼睛也有点不舒服,我总要不停调整眼镜的位置,不然有点看不清。不不不,我还不老,真的不老。
唉。
我常想起我的祖父,他103岁过世。这一辈子在战争中幸存下来,娶了我祖母,养大五个孩子,工作,挺过了我祖母的离世,然后勇敢地搬去了养老院。在养老院里,他还总找机会喝杯下午茶、吃块蛋糕,和护士们开开玩笑。最后,他虽然身体衰弱,但头脑依旧清醒,直到某一天,他平静地离开,回了家,去了天堂,见到了我的祖母。
我也会像我祖父那样长寿吗?那么此刻52岁的我,应该才走到生命旅程的中间位置吧。我18岁的女儿却同情地看着正经历痛风的我说:“爸爸,你太虚弱啦!”
总之,我需要开始思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了。我的祖父得到了全家的帮助,他还有他冷静的智慧。谁来帮助我呢?真的不晓得。这让我很焦虑,我不禁问自己:怎样才能顺利地老去?我能准备些什么?到时候谁会来帮我?
跟最亲近的人讨论后,我列出了一些可以帮助老年人的事项:爱和亲密关系、家人和朋友、感恩的心、满足感、信任、谦虚、较少的病痛、幽默感、一项爱好、足够生活的金钱、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音乐,最好还有美食和冰啤酒。接下来,我便准备逐条梳理这些内容。
我驱车前往法兰克福,拜访法兰克福大学跨学科老年学研究领域教授——60岁的弗兰克·奥斯瓦德。他说:“医疗、教育和经济条件的改善,使整个社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巨大年龄跨度共存的情况。现在,我们65岁正式退休。在退休制度刚生效的时候,这个年龄差不多已经接近生命尾声了。而现在,很多人退休后还能再活20甚至30年。这听起来很棒,但我们应该如何把这段时间过得有意义?什么是对我们重要的?每位老人都有独特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方法。”
多大年纪才算是老人?对很多人来说,那些比自己年长的才是老人。“我采访过一位93岁的先生,问他有没有觉得自己老了。”奥斯瓦德说,“他笑着回答我说他不觉得,然后建议我去访问一下他的邻居,那位已经94岁了。”
想到衰老,我脑海中浮现的都是些沉重的词汇:责任委托书(我有了)、照顾意愿书(我有了)、病人救治意向书(我有了)。我想到美国著名小说家菲利普·罗斯评价说“衰老就像一场屠杀”,也想到德国电影明星乔其姆·弗齐斯伯格曾说“胆小鬼可无法承受变老”。我当然也想到过养老院,但年轻时采访“养老院中的嘉年华”的经历,就让我仿佛面对了一场酷刑:脆弱的老人家睁着空洞的眼睛,一旁照顾他们的护工似乎努力露出开心的模样。每人都戴着一顶逗趣的派对三脚帽,但看起来一点都不欢乐,我只感觉恐怖。

在和奥斯瓦德的交谈中,他说:“我们逐渐认识到,怀抱积极、正面的好奇心面对生活,愿意去探索新事物,对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都有正面影响,甚至也会间接延长寿命。”我意识到,自己应该对“衰老”有一些正向的认知。
第一项认知:
| 好的老年生活“从头开始”|
这是上百篇研究得出的结论,德国一项长期调查也显示:谁能乐观地看待老年生活,把它当作一个持续发展自身的机会,而不是悲惨的人生阶段,谁就能活得健康长寿。“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那些在老年阶段依然想法不断、努力实现新的目标、学习知识、思想开放、充满好奇心的人,能够活得更久。”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社会卫生研究中心的预防研究和社会医学系负责人苏珊娜·乌尔姆教授解释说。
这里的好奇心和开放的思想包含了面对各种变化时的心态。擅于敏锐地找到让生活变充实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而且,这种心态应该即刻拥有,而不是等到未来的某一天,因为衰老是一个持续发生的过程。
第二项认知:
| 经济先行 |
只要头脑清楚就够了吗?当然不是。我们需要的还有很多,例如足够的经济实力。富裕的老年生活当然远好过拮据的状态。有数据显示,在德国缴满45年养老保险后可以获得的平均退休工资约为每月1604欧元(约合人民币1.2万元),其中男性获得的金额明显高于女性。同时,有约49%的男性和56%的女性对退休后的经济状况表示担忧。乐观一些的报道则称,老年人的收入不止来源于法定退休金,还有房地产等带来的收益。因此,退休人士的经济状况一般会优于预估。最终算来,65岁以上老人的贫困率大约为10%,是全体居民贫困率的不到一半。
贫穷和富裕直接影响着老年生活。据统计,生活在贫困线下的老人平均寿命要短八到十一年。此外,没钱的生活容易让人感到孤独和与世隔绝,社会参与感少,照顾孙辈的机会也少,因此又会更显孤单。
这个话题也让我心生担忧,害怕有一天脑子里只剩回忆、嘴巴里都是假牙,就这样孤独地坐在椅子上看着墙壁发呆。奥斯瓦德安慰我道:“老年人的孤独感经常被夸大,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常见,也不是所有老人都感到孤独。实际上,孤独的情况普遍存在于各个年龄段。”
在我这个岁数,泛泛之交早已没了踪影。我深知自己欣赏的、信任的是谁,真正可以称之为朋友的是谁,我也时常会去巩固这份情谊。“直到85岁之后,这种孤独的感觉才会骤然增加。”奥斯瓦德说,特别是当伴侣离世之后,“丹麦的一项研究显示,这对高龄男性来说尤为危险。伴侣去世后的第一年,另一半的自杀率会增加六倍之多,之后会逐渐降低。”
金钱当然没有办法取代社会关系,每个人都终将逝去。在逝去之前,感到被接纳和被需要显得极为重要,而保持身体健康也非常重要。
第三项认知:
| 全身体检和健康生活大有助益 |
我会定期去健康中心进行全身体检,做皮肤癌预防检查、胃肠镜或泌尿系统检查。然而,大约1/4的德国人完全不会去理会这些检查。美国心脏协会公布的“生命八要素”方案给出了一些能够帮助老年人延长至多六年生命的健康建议:健康饮食、定期运动、不抽烟、保证充足睡眠、不超重,以及控制胆固醇、血糖和血压。而对我来说,除了这八点之外,定期品尝薯条、巧克力和苹果蛋糕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我认为,衰老过程中的一大挑战,是要找到自己的方式,去应对外界的变化,去坦然接受未来的缺失,并接纳生活的乐趣。”奥斯瓦德说。
想到平均寿命这个话题,我不得不去计算退休之后还能剩下多少个年头了。为了算明白具体时间,我翻看了经合组织成员国的统计数据:2015至2020年期间,65岁退休女性平均还有21.3年的剩余寿命,换算到2065年,这个数字则会提升至25.5年。而对于男性来说,则是会从18.2年提升至22.8年。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轻松愉快地度过所有剩余的岁月。奥斯瓦德说:“经合组织成员国的统计结果非常残忍地显示,其中1/3的日子好过,2/3则并不容易。也就是说,如果65岁退休,在剩下的21年中,大约有14年会受到病痛的困扰,需要一定程度的照顾。”
第四项认知:
| 不要为日常琐事烦心 |
活得久,并不一定代表活得好。“现在75岁的人活得像60岁一样。”奥斯瓦德说,“可惜到了90岁,他们还是会进入90岁的状态。”
奥斯瓦德非常同情现在的全职打工人。在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的丹尼斯·格斯托夫评价说:现在35至55岁的中年人承受的压力,要比90年代同年龄段的人承受的大得多。这种持续的压力同时来自于工作和家庭两方面。“中年人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步入人生的下半场,”奥斯瓦德说,“40岁的人承受的是原先55岁的人的压力。”
退休之后只有几年的舒坦日子好过?时间会像流沙一样从指缝中溜走吗?“大多数老人担心两件事:没了房子和没了神志。”奥斯瓦德说。这两大担忧汇聚在一起,便形成了对“养老院”的恐惧。而养老院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话题。
我曾经的同事安德烈亚斯·霍夫曼摆出了四个数字,来说明养老问题目前的困境:60、100、152和311。相较于2000年,如今养老院和门诊服务的数量增长了60%,护理人员的数量增加了100%;而与此同时,寻求护理的人数增长了152%,用于护理的个人费用支出增长了311%。也就是说,需要护理的人在德国花了更多的钱,却没有办法得到充分的照顾。从2024年7月初的数据来看,进入养老机构的第一年里,平均每月需要花费大约2871欧元(约合人民币2.2万元),比前一年同期增加了211欧元(约合人民币1600元)。
第五项认知:
| 不要指望子女以后来给你擦屁股 |
我的前同事霍夫曼认为,有些钱应该让养老院来赚。养老院的税后收益率曾达到4%到5%,在低利率时代相当可观。但形势已然逆转,由于通货膨胀、利率上升和劳动力短缺,德国很多养老院正面临经营损失。在护理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养老院的房间不得不依法闲置,入住率不足。德国负责各区域老年及残障人士机构的联邦协会专家统计认为,很多养老院的入住率只有90%,不足以保证盈利。为了确保在未来提供充足的养老资源,需要引入私人投资。在2030年前,还需投入7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5320亿元)用来建设新的并维护已有的养老机构。单凭国家力量无法做到这一点。
养老机构不仅受到了通货膨胀的威胁,护理人员最低工资的上涨也给各家机构造成了沉重负担。2023年,在九个月的时间内,就有300家养老院和210家护理机构宣告破产。到了2024年,这些机构的状况依然未有改善,甚至每况愈下。我必须寻找其他方案,“老年居住问题”将成为我的核心关注点。
第六项认知:
| 试着练习告别 |
我接着拜访了住在沃尔夫斯堡的西丽阿姨和威利叔叔。他们都70岁上下,不久前刚刚卖了房子,搬去一间适合老人居住的公寓。西丽阿姨为沃尔夫斯堡的一家临终关怀协会义务工作了超过15年,也会参与临终照料。威利叔叔在同一家机构里做一些公共事务。“我们在那儿面对了太多有关身体不便、失能、分离和永别的话题。”西丽阿姨说,“所以,我们希望尽可能多地度过美好的时光。”这对无儿无女的老夫妇一起去见朋友、郊游、看演出、帮助难民。“我们逐渐发觉自己并不擅长在家里打理花园、修理房屋、清洁打扫。这些事耗费了我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我们想把精力花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找到合适的公寓并非易事,那些适宜老人居住的屋子总有很多人等着入住。他们的一些朋友早几年便开始排队等待了。“一开始的确是很麻烦,但住进去之后,他们真的感觉轻松了许多。”西丽阿姨说。
威利叔叔相对保守一些。“我很爱囤放东西。地下室里都是我的宝贝,我不愿意把它们丢了,也想着或许还能在自己的房子里再住个十来年。”他说,“但我们也知道,终有一天,我们需要离开这里。何不趁着我们现在身体还硬朗就赶紧行动?”然而,这终究是一场冒险,因为这不是一座简单的房子,而是他们重要的人生篇章,对任何人来说都难以割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