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废弃物:鸟类筑巢的无奈之选?
作者: 刘璐每个星期,荷兰生物学家奥克–弗洛里安·海姆斯特拉都会驾船在莱顿运河上清理垃圾。几年前的一天,当他试图用船桨捞起一个塑料瓶时,目睹了令人震惊的一幕:一只小鸟也在收集河里的垃圾。这位莱顿自然生物多样性中心的研究员表示,“那一刻我只觉得很不可思议。我非常好奇,小鸟为什么要收集人类的垃圾呢?”于是,他悄悄地跟在了这只小鸟身后,意外地发现它竟然在用垃圾筑巢!从那天起,海姆斯特拉的研究重点便转向了“人类废料在鸟类巢穴中的作用”。
海姆斯特拉见过最令人惊叹的鸟巢位于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的一棵树上:一只喜鹊利用驱鸟刺搭建起了自己的家!这类金属制品拥有锋利的尖刺,作用恰恰是防止鸟类栖息在人类的建筑物上。然而,这只喜鹊似乎和人类有着相同想法:利用尖刺来驱逐其他动物。它将树枝与驱鸟刺巧妙结合,建造了一个小型堡垒,从而抵御试图偷猎鸟蛋的捕食者。
实际上,鸟类获取人类废料并不困难。一项2020年发表于《自然》期刊上的研究显示,目前地球上的人造物质量已超过了所有生物的质量之和。从逻辑上来说,鸟类使用什么样的材料筑巢,取决于它们能找到什么样的材料,而自然环境中最多的便是人类的废弃物。2023年的一项研究表明,至少有176种鸟会使用人造材料筑巢。另一项发表于2021年的研究显示,早在1832年,就有鸟类开始使用人造物筑巢了。在那个年代,约4%的鸟巢含有人造材料。而到了2018年,该比例已攀升至30%。在20世纪30年代,鸟类的主要筑巢材料或许是铁丝网。而如今,它们所用的人造材料已延伸至吸管、螺丝钉、塑料片……
鸟类使用人类垃圾搭建巢穴,是因为它们在筑巢方面有所创新吗?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鸟类的创新与智慧》一书作者路易斯·勒菲弗认为,“首先,我们需要证明,鸟类使用人类废料筑巢,不仅仅是因为这些材料更易取得。只有证明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谈创新。而这个问题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例如,我们可以为喜鹊同时提供多种带刺材料,包括天然材料及人造材料,并观察它们在选择过程中是否会进行‘思考’。”
一项2012年发表于《生物学快报》上的研究显示,部分鸟类会使用烟头筑巢,因为尼古丁能够驱除巢穴中的寄生虫。但这项研究也同时指出,在一般情况下,这些鸟类会使用新鲜采摘的特定植物来达到驱虫目的。只可惜在城市中,烟头好找,而植物难觅。喜鹊的情况也是类似,它们通常会使用荆棘或带刺植物来为巢穴搭建“防御系统”。只不过在城市公园中,此类植物并不多见,于是它们才选择了驱鸟刺。
面对城市环境,鸟类拥有极强的适应能力,这是好事吗?海姆斯特拉在论文中探讨了这一议题,不过尚未得出确切结论。“鸟类使用塑料筑巢不一定是好事。幼鸟可能会被塑料丝线缠绕,也可能会因为误食塑料而死亡。”他说。还有研究人员提出,使用人造材料搭建的巢穴,其保温及隔热性能或会有所下降,进而对鸟类繁殖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鸟类而言,塑料制品并非一次性垃圾,而是一种建筑材料。20世纪50年代,塑料因坚固耐用等属性而被誉为‘神奇材料’,可现在却和一次性用品画上了等号,这太荒谬了。”海姆斯特拉说,“或许我们应该像小鸟一样,对塑料制品多一份尊重,而不是用完即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