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与中国精神
作者: 陈传席
陈传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美术史论家、美术评论家、博士生导师、人文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人民周刊》新时代美术高峰课题组、中国画“两创”课题组专家成员。
中国画的发展不能失去民族艺术主体性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中国画创作中的中西融合、中西结合问题。对于中西结合、中西融合,我原来既没反对,也没赞成,觉得没有什么问题,最近才发现还是个问题,需要很好地研究。
一般学者都认为,徐悲鸿主张“中西结合”,而且是“中西合璧”的典范。徐悲鸿的学生也说,我们要沿着徐老师提倡的“中西合璧”道路一路走下去。可是我通过查找资料发现,徐悲鸿在理论上并没有正式提过“中西融合”问题。通过研究又发现,徐悲鸿不仅不赞成“中西结合”,还更反对“中西合璧”。其实,他称“中西合瓦”,主张“中西分璧”。合瓦就是两块瓦合在一起,是低贱的、粗糙的东西的结合,分璧是两件美好事物的分开。璧与瓦的区别是很大的。思想比较深刻的人,一般也都不提中西结合。毛泽东提“洋为中用,古为今用”;鲁迅是“拿来主义”,拿来为我所用;张之洞则最早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都和“中西结合”“中西合璧”的精神不同。中西艺术是否要结合还可以讨论,但是就目前来说,这样讲缺少主体意识。现在不提以谁为主的问题,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我不主张“中西融合”这一提法。发展中国的文化要有主体精神,中西融合到底是中还是西?融合出来的东西是什么?用水墨画线条,用油画颜料在上面涂颜色叫中西结合,这样可以吗?那不成画。
外国在吸收中国文化的时候从来不讲西中结合、西中合璧。西方人看重自己的艺术、看重自己的民族,但不保守。他们认为,吸收一点中国的艺术来发展自己的艺术,并不是要把自己的艺术变成半西半中的东西。他们要的还是自己民族的艺术。因而不必大惊小怪地称为“中西合璧”,更非“中西结合”。总觉得自己的绘画就是最好的,吸收点别人的东西有什么不可以。这里反映了民族自信心和民族优越感的问题。每个民族都觉得自己是优越的,这样才能发展。
中国绘画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西方绘画同样是很深的学问,把中国画画好不容易,把西画画好也很不容易。在两个都不容易的情况下,还搞融合,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吗?融合能产生优秀的作品吗?目前,我们都承认的中国画大家还是齐白石、黄宾虹这批人,搞中西结合的还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所以,中西不能融合,只能是吸收一方、发展一方。我主张洋为中用,吸收外国的东西为我所用,这样就有一个主体在里面。
艺术常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艺术讲究个性,没有个性,就不能成为艺术品。用个性、共性的东西与西方交流时,如果不保留自己的个性,没有抵抗性,就可能被别人俘虏。若认为西方的东西很好,就学习一下,中西结合实际上不是结合了,而是把自己的东西丢掉,换成别人的东西,中国画的个性也就不存在了。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失去了中国画的特色,世界艺术也失去了一个很宝贵的东西,减少了一个特色。这样的创作时间长了,也会对西方艺术产生不好的影响,因为西方艺术也在不断地吸收中国的艺术。这从毕加索临摹过20多本齐白石的绘画作品、莫奈的《睡莲》在创作之前也曾临摹很多中国画可以看出,明显是借鉴了中国水墨画的内容。马蒂斯也曾学习中国的剪纸。这就是说,西方的艺术如果不吸收中国的艺术也很难发展。中国的艺术如果失去了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抵抗西方,西方一看你是学我的,我还怎么向你借鉴?长此以往,西方的东西也会退化。所以搞中西结合、中西合璧的缺点,一是失去了中国自己特色的东西,二是对西方艺术来说也是一种损失。因此,中国画创作过程中,在吸收、借鉴西方艺术的同时也必须保持自己的个性。于是,这又必须弄清什么是中国画。
给中国画下一个严格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清代有人说过:“最模糊处最分明,最分明处最模糊。”说中国画是什么样子,我们大家心里都十分清楚,除非不懂画。但是一下定义就模糊了。也有人说,如果是清楚的,就能下好定义;如果下不好定义,就是不清楚的。其实也不完全是这样。例如有人说:“黄永玉的画不是中国画。”那又有人问:“什么是中国画?”这个人说:“讲不清楚。”讲不清楚,怎么知道黄永玉的画不是中国画?正因为心目中有一个中国画的标准,才会认为黄永玉的画不是中国画。但是,黄永玉的画具有中国的精神、气质,这精神、气质是非常重要的。而在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大展上获得金奖的《生旦净丑》虽然用中国的纸、中国的颜料,表现的是中国的东西,但它的精神状态不是中国的。
中国画以中国哲学为指导反映中国精神
关于中国画的定义,我也考虑了很久,确实是很困难。外国有人讲,中国的绘画是哲学的,欧洲的绘画是科学的。这个说法基本上有道理。中国绘画是有哲学的东西在里面,尤其是早期,主要是儒家和道家思想。早期的文人画,大部分是失意的文人所画,这时就有老庄思想在里面,即用道家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画画,并且像一种惯性似的延续下来。有人说,现代人不懂老庄、不懂道家思想,不也照样这样画画吗?是的,他们虽然不懂老庄,但已从传统中延续下来,也就不自觉地在绘画中含有这样的思想。可是,如果他懂得老庄思想、懂得中国画的哲学,他的绘画就更自觉,有更深刻的内涵。实际上,画得好的画家,还必须走这条路。现在许多画家实际上是画匠,他没有什么文化,看别人画,学一学。现在画画的人很多,但是出大画家很难。中国古代,从顾恺之、谢赫到董其昌、石涛,他们都是大理论家兼大画家。近现代公认的几个大画家,傅抱石、黄宾虹、潘天寿都是美术史家,都相当懂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绘画精神都十分了解,所以他们一画就好。现在,很多画家对中国绘画哲学不十分了解,对历史也不了解。有的还在讲,风格不一样。实际上那不是风格,那只能叫花样。现在有各种各样的花样出来,还都自认为创新了一种风格,我看还没有一种像样的风格。花样和风格是不一样的,风格是由深厚的修养和文化素质基础奠定起来的,花样则是想出来的点子。
什么叫中国画,我们现在只能下一个大概的定义。其实,西方绘画的定义也是很难界定的。这是一种感觉,一种具有深厚意蕴的感觉。不过物质材料还是可以确定中西绘画不同的基础。油画是用油调的颜料,中国画是用水调的,用的是中国的笔墨。虽然每个时代有各自的面貌和风格,但是一看还是中国画,这里就有中国画的精神所在。中国画要有精神上的东西,要有修养。学黄宾虹的人不知有多少,几代人都在学,但真正理解黄宾虹的人非常少。所以,如果硬要下定义的话,可以是这样的:中国画是以中国哲学为指导的、反映了中国精神的绘画。
没有学问学养的人当不了大画家,学养必须提前学。有一个博士生在送我书时写着“请陈传席老师拜读后指正”,说明他中国文化的底子很差。中国画与西方绘画本身就是两种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中国画的结果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一开始就看文化水平如何,古文基础好不好,能不能写诗,书法好不好,然后按照中国绘画的方法训练,这样就有可能培养出一批大画家。
我还考虑过徐悲鸿和林风眠的区别。林风眠强调中西艺术调和,不注重民族精神,提倡发展时代艺术,他的时代艺术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只要画好了就行。赵无极、朱德润等人画出来的已经是西洋画而不是中国画。徐悲鸿强调民族精神,实际上是强调中国画的主体艺术。所以,受徐悲鸿思想影响的画家画出来的都是中国画,像蒋兆和、李可染等人,虽然吸收了很多西画的内容,但他的画是中国的。李可染是杭州国立艺术院研究生班毕业的,但是他后来抛弃了中西调和,从徐悲鸿这条路线走了下来,他画出来的也是中国画。我认为主体精神是要强调的,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那是不行的。
(本文为新时代美术高峰课题组、中国画“两创”课题组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