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图书馆:让“流动”多一分希望

作者: 刘亚

流动儿童图书馆:让“流动”多一分希望0
在北京市通州区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有一间流动儿童图书馆。(拍摄:方圆记者 刘亚)

在这所面积不大、人数不少的外来务工子女小学里,有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给这些“流动花朵”带来了一分希望——那就是图书馆。

上午10∶30,铃声未落,一群孩子便涌向这间图书馆。房间中间是两排小凳子,周围一圈则是放满各类图书的书柜,有少儿百科全书,还有儿童漫画等。孩子们有的簇拥着志愿者借书,有的挤在书架前找书,有的坐在小凳子上安静地翻看。

这间由公益组织“微澜图书馆”运营的小屋,是学校最热闹的角落。2017年,民间公益机构“新公民计划”成立微澜图书馆,旨在为民办打工子弟学校或城乡接合部社区提供一个精神空间,希望每个流动儿童都享有公平、优质、适宜的教育。地图显示,北京有10余所微澜图书馆,但其中有很多因学校停办,随之关停。微澜的解决方案是“以人带书”——通过志愿者常态化服务,让阅读成为流动儿童校园生活的一部分。

廖细雄是这所学校图书馆的“馆长”,她希望能够发挥更多的作用:作为一个公共空间,不仅为孩子们提供图书,也关注他们的成长。廖细雄记得有几个身体情况较为特殊的孩子,有时候在课堂上“坐不住”,就会跑来图书馆看书,或者和她们说说话,然后心情和状态都会平静下来。

“自从有了这间图书馆,孩子们开始培养起看书的习惯,手机不再是唯一能吸引他们的东西。经常下课铃一响,他们就往这儿跑,有些热门的书籍都得靠‘抢’。”学校老师笑称,对于孩子们来说,这里不仅能通过书本了解到外面的世界,也像一个庇护所,可以交到朋友,还能讲些心里话。

今年5月,北京市通州区检察院检察官魏玉凤、检察官助理李熙贤在这所学校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也注意到了这间图书馆。在看到书柜上有一些关于法律的书籍后,她们表示,可以给图书馆捐赠一些检察院自制、适合孩子阅读的普法教材。

记者还注意到,在图书馆门口,贴着孩子们和志愿者的手写便笺:“愿这本书带你去更远的地方”“希望图书馆永远不倒”“虽然这里的图书室小一些,但就是我们的知识大厅,教了我们好多知识”“我很喜欢图书馆的哥哥、姐姐、阿姨、奶奶,你们和图书一起陪伴了我三年,现在我要离开北京了,希望你们快快乐乐的。”

便笺的内容不长,却能看到许多孩子水晶般透明的心灵。这间流动儿童图书馆,没有华丽的装潢和宽敞的布局,却承载着流动儿童对知识的渴望;或许无法改变命运的轨迹,却试图用书籍为这些“城市的候鸟”搭建起一片精神港湾,也打开了一扇窗——窗外,是更辽阔的世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