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猥亵案牵出“流动花朵”的安全问题
作者: 刘亚 刘雪迪 梁爽在北京市通州区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区域,道路右侧有一所略显“隐蔽”的小学。学校校门是一扇简易的大铁门,左侧则是一块写着“外来务工子女小学”的灰色牌匾。如果不是道路边有“前方学校减速慢行”的标识,很难看出这是一所学校。虽然它属于教委批准、招生规模较大的民办学校,但与北京大多数小学相比,该学校的基础设施、软硬件配备和周边环境还有一定差距。
“第一次来这里时,我还以为是个驾校。”通州区检察院检察官助理李熙贤向《方圆》记者感叹。去年7月,一场由刑事案件引发的公益诉讼,揭开了流动儿童密集区域校园周边交通安全设施缺失的隐患。通州区检察院通过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发现,有三所学校的孩子们每日穿梭于未设警示标志、信号灯的危险道路。对此,法律监督如何发挥作用?整改后的“放学路”能否真正守护“流动的花朵”?
9岁女童放学后遭猥亵
2023年6月一个傍晚,9岁女童小云放学后来到某村公园的健身器械旁玩耍,58岁的农民工胡得禄以“交朋友”“请喝奶茶”等为由接近小云,并实施了猥亵行为。小云挣脱后跑到了大马路上,胡得禄见有人来遂作罢。回到家中,小云向父亲哭诉了遭遇,父亲报警后,胡得禄很快在公园被警方抓获。
案件移送到通州区检察院后,承办此案的检察官魏玉凤发现,小云在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小学就读,家住在距离学校不远的村庄里,平常自己走路上下学。她父亲是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平常给一家蔬菜公司送货,母亲则打零工。案件发生那天,小云放学后并未回家,而是去了以往常去的村里面的小公园玩耍。
2024年8月,通州区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胡得禄因犯猥亵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在办案期间,魏玉凤调查发现,这个位于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公园,长期处于既没有摄像头,也没有保安巡逻的状态,“犯罪嫌疑人就是看准了这里的安全漏洞”。
“很多家长要打工到很晚,孩子放学后就在公园里‘放养’。”当地社区工作人员坦言,这种情况在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区域非常普遍。
案件暴露出的社会治理问题引起了检察官的重视。“小云就读的小学,是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学校,周边交通安全设施严重缺失。第一次沿着小云去学校的路走访时,路边没有提示牌和指示,学校名称也很小,我们还以为那是个驾校。”李熙贤向记者描述前往现场勘查途中的场景。
“像受害女童这样的家庭很多,许多孩子因父母在附近工厂、企业打工,上下学只能独自步行。”魏玉凤告诉《方圆》记者,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生命健康,而不完善的硬件设施为学生出行安全埋下了“隐形炸弹”。学校门前未设置人行横道,学生上下学期间,滚滚车流夹杂着人流,学生和家长穿梭在机动车中,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公益诉讼促推解决安全隐患
“这起案件里的学校位于某村镇,流动儿童家庭无力每日接送,设施缺失本身就容易放大安全风险。更令人担忧的是,道路未设有“前方学校”标志等问题并非个案。”魏玉凤说,办案组结合首都东六区未检校园周边交通安全设施法律监督大数据模型,通过走访摸排发现,通州区有三所学校同样存在道路无“前方学校”标志、无信号灯等隐患。而这三所学校,恰恰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集中就读地。
这些“流动花朵”,他们的安全通勤问题应如何保障?
据魏玉凤介绍,《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属地政府需完善校园周边交通安全设施,但检察官现场取证发现:某小学一侧道路无“前方学校”标志;小学周边既无标志也无信号灯;学校路段缺失双重防护。负有属地学校安全管理责任的相关行政部门对该问题未依法履行职责,有发生交通事故的危险,可能会侵害未成年学生的生命健康安全,致使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
2024年7月19日,通州区检察院予以立案。同年8月15日,该院与相关部门进行磋商,双方就查处校园周边交通设施不完备情况及整改方向和措施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相关行政部门应从确保学校门前安全方面,重点排查人行过街设施、警告标志、前方学校标志、监控设备、防撞设施等基础设施。同年8月20日,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认真履职,立即进行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于排查发现的问题,按照“因地制宜、立行立改”的思路,加快推进完善基础设施,在年底前推动所有学校交通基础设施全部完善到位;2025年结合学校周边条件,持续推进提升设施和安全区域的完善工作。
“经过实地走访小学、中学等学校及比对整改照片可看出,职能部门按照磋商函要求,完善校园周边交通安全基础设施设置,措施已经整改完成。”魏玉凤表示,我们发现涉案的三所学校周边共增设了4块学校标志、4套爆闪灯,并建立了长效排查机制。

大数据法律监督守护“流动花朵”
“为了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通州区检察院成立了检·爱未检团队,统筹办理涉未成年人四大检察业务,这起案件便是未检团队工作的一个缩影。”魏玉凤说,引发此次监督的猥亵案,不仅暴露出流动儿童通勤的交通隐患,也反映出流动儿童聚集区往往存在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家庭监护能力有限等结构性问题。因此,需通过公益诉讼撬动综合治理。尽管本案以整改达标告终,但也给检察机关带来更深层的思考。
涉案的学校里,孩子们都是在北京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因为父母是流动人口,是徘徊在边缘的异乡人,被他们带在身边的孩子则被称为“流动儿童”。他们的父母多集聚于餐饮、零售、建筑等第三产业,可能是家政工、清洁工、保安、建筑工和个体商贩。而以家庭为单位的外来人口一般都居住在城乡接合处和城中村,招收流动儿童的学校也多分布于此。
随着城市扩张,外来务工子女学校周边设施能否同步改善?在魏玉凤看来,流动儿童的安全从来不是某个家庭的私事,而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刻度。2023年2月,北京市检察院第三分院召开首都东六区未检工作推进会,统筹首都东六区未检力量,部署“首都东六区校园周边交通安全监督”专项行动,探索创建校园周边交通安全治理法律监督模型。该模型利用北京市案件数据、12345市民服务热线数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分别与辖区内学校名称、地址数据进行碰撞,再进行问题归集,便可批量获得监督线索,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检察机关的监督质效。
“近年来,涉及学生交通安全案件时有发生,学生出行问题时刻牵动着每个家长的心。”魏玉凤指出,“我们不仅要运用好大数据模型,加大对校园周边道路排查力度,发现隐患立即推动治理,而且要促推公安、教育、街道办及乡镇政府等有关单位建立起多部门信息共享、定期巡查、联动整改等机制,有效消除校园周边交通安全隐患。另外,要加强对流动儿童学校、家庭的法治教育和安全培训。”
(文中涉案人员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