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线之上的法治温度
作者: 方菲 王丽坤通过法律监督与行政执法的深度联动,不仅填补了快递行业工伤保险漏洞,更探索出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青海模式”,为全国高原地区及灵活就业群体社保保障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2025年3月,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邮政管理局向城西区检察院反馈一个喜讯,该邮政局所属快递公司员工老丁不幸在上班途中遭遇意外事故,幸运的是通过检察院办案,该公司不久之前刚为老丁购买了工伤保险。依照保险规定,老丁很快拿到了赔偿金,对于老丁家人和快递公司而言,保险赔付高效及时,避免了很多可能遇上的麻烦,他们都称赞检察机关推动企业为员工办理工伤保险非常及时。
2024年深冬的西宁,气温仍在零摄氏度下徘徊。西宁市城西区一家快递站外,42岁的快递员马强蜷缩在墙根,脸色发青,右手死死抵住腹部。
由于青海强烈的紫外线和独特的气候影响,快递员常年在户外劳作,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马强肤色都晒成了深红色。
谢文娟是西宁市城西区检察院一名检察官,正在该快递站落实由青海省检察院部署开展的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专项活动,给等候的快递员做笔录。她正好看见马强一脸病容,急忙上前询问,马强嗫嚅着挤出几个字:“肠梗阻犯了,但今天还有200件货要送……”话音刚落,同事便搀扶其先行离开。
原来,马强已经请了一天假,这月的全勤奖已然泡汤,马强不愿再请假。快递员的工作压力显然不轻。
这一幕刺痛了谢文娟。随后的一个月的时间里,她在走访中发现,青海当地不少快递员最基础的工伤保险都未缴纳。
在这片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的土地上,高原的寒风、日均12小时的工作强度、动辄百公斤的货物搬运,让呼吸系统疾病、腰椎劳损成为这群“高原骆驼”的标配。而比气候更刺骨的,是藏在用工协议里的风险“黑洞”。
三级检察机关一体化办案
“很多时候,没有办理保险意味着劳动者需要独自承受生活和命运的重击。” 青海省检察院检察官罗珺说。2024年,青海省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检察人员在履职中发现,该省部分快递公司没有按时给员工缴纳工伤保险,遂决定深入调查,但由于当地快递企业众多、人员流动性强,排查工作复杂、难度很大。为此,青海省检察院决定采取由青海省检察院牵头、各辖区检察院分别开展工作的方式开展调查。
2024年6月,这项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专项活动正式展开,青海省检察院制定并下发快递员、外卖员劳动权益受损问题排查方案,明确具体监督事项。
青海省、市、区三级检察机关充分发挥一体化办案优势,深入摸排快递、外卖行业未购买工伤保险等问题。同时,青海省检察院依托与该省总工会会签的《关于建立协作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部门联动机制的意见(试行)》,共同梳理分析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工伤保险的基本情况和损害特殊群体合法权益的风险隐患。
经走访调查,检察官决定先从快递员的权益保障入手,发现青海省有60余家快递企业存在断缴或未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情形。青海省检察院以此案为契机,指导下级院构建“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护公益诉讼类案监督”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
2024年6月,青海省检察院联合青海省总工会、社保局等单位,通过大数据比对青海省工商系统记录的352家快递企业工伤保险缴纳记录,以及当地邮政管理局备案的从业人员名单,经过大数据模型碰撞,324条异常线索浮出水面——当地60余家快递企业存在断缴、漏缴问题,涉及西宁、海西、玉树等6个市州。
在厚达数百页的调查报告中,最典型的案例来自海东市。2022年5月,一名快递员车祸身亡,企业因未参保需付出巨额赔偿险些破产,最终靠工伤保险赔付家属99.38万元才渡过难关。
在实际执行中,检察官发现,行业缴纳保险情况呈现显著分化。直营企业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而加盟制快递企业普遍存在社保缺失或异地低基数缴纳现象,部分公司通过外包协议规避责任,仅购买意外险或工伤险。快递员群体面临多重挑战,包括工作强度大,日均工作常达到12小时以上,高峰期派件量倍增,大件重货派费与普通包裹无差异导致收入与付出失衡,且高原地区气候恶劣加剧健康风险。社保缴纳困境突出表现为:企业为降低成本异地参保,而快递员因流动性高、收入不稳定,对社保缴纳存在矛盾心理——既渴望养老和医疗保障,又担忧到手收入减少。因此在政策推进中,部分地区通过检察监督新增数千名参保人员,但全面覆盖仍面临企业成本压力、执行监管漏洞及从业人员参保意识薄弱等障碍。“全省6个市州,12个区县,涉及各地区40个快递网点未给快递员购买工伤保险。快递员工作性质特殊,工作时间较长,工作过程中身体一旦出现健康状况,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较高,如不购买工伤保险,受伤无法获得工伤赔偿,这些新业态劳动群体的合法权益将受到严重损害。”罗珺总结说。
“一函两书+公益诉讼”协同办案
202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交通运输部、国家邮政局、国家发改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快递员群体合法权益保障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提升保险员社会保险水平,允许用工灵活、流动性大的基层快递网点优先参加工伤保险。
2021年12月31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国家邮政管理局办公室出台《关于推进基层快递网点优先参加工伤保险的通知》,对相关工作进一步作出了明确规定。为贯彻国家部委通知要求,2022年2月7日,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与青海省邮政管理局印发《推进基层快递网点优先参加工伤保险的实施方案》,目标任务为:到2022年底,实现本省行政区域内快递业企业及所有基层快递网点参加工伤保险全覆盖。
针对快递企业未及时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未及时缴纳工伤保险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具有监督管理职责。
为维护快递企业职工合法权益,青海省总工会与青海省检察院建立“一函两书”协作机制,通过部门联动机制来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青海省检察院在了解掌握本省快递员的工作状况以及工伤保险缺失的实际情况之后,于2024年6月以该省新业态劳动者未缴纳工伤保险行政公益诉讼立案。
没想到在初次约谈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时,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对方负责同志表示,从全国来说,青海省算是为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较早的引领者,他们已经履职尽责。只是由于后期未形成长效机制,慢性问题进一步凸显,造成了现状。
2024年6月18日,青海省检察院向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出检察建议:一、核查本省范围内已取得邮政管理部门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具备用人单位主体资格的基层快递网点购买工伤保险的情况;二、督促未缴纳工伤保险的快递企业依法购买工伤保险,保障快递员等新业态劳动群体的合法权益。
高原劳动者权益保障升级
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收到检察建议之后,联合邮政管理局开展全省排查,建立起“基层快递网点优先参保会商机制”,并约谈9家重点企业代表。2024年7月18日,9家重点快递企业代表齐聚青海省检察院会议室。大家商讨发现,为100名员工买工伤保险,每月成本仅1000余元,而商业意外险人均年费超500元。“之前总觉得办手续麻烦,现在懂了,这是给企业买‘安全带’。”这场会议后,13家“钉子户”企业签署参保承诺书。
2024年10月14日,青海省检察院检察官回访辖区快递公司,向快递员了解劳动合同签订、参加工伤保险等情况。
经“回头看”发现,截至2024年8月底,青海省53家断缴、漏缴企业恢复缴费,13家未参保企业全部登记参保。
一些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也坦言了自己的经营困难,如果要一次性购买工伤保险,压力太大,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整体运行。检察官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建议企业负责人在企业利益和职工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
针对虚设公司、证照不符等特殊问题,青海省检察院检察官为这类公司分类制定解决方案,比如建议注销无效企业、动态更新参保名单。整改之后,全省快递员工伤保险覆盖率显著提升,玉树、果洛等高原地区的快递员在事故后已能快速获得赔付。
2024年10月14日,青海省检察院检察官再次回访辖区快递公司,向快递员了解劳动合同签订、参加工伤保险等情况。
“青海省检察院与青海省总工会共同协作,通过‘一函两书’制度成功办理了快递员工伤保险公益诉讼案件,全面保障了新业态劳动者生命健康权益,也为检察机关协同工会、人社等部门推动健全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各类社会保险制度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同时,检察机关立足监督职能,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督促行业主管部门依法行政,强化了社会保险断缴、漏缴问题的整治,推动形成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共建共治的治理格局。”青海省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主任党春艳告诉记者。
2024年12月,该案入选全国总工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劳动法律监督“一函两书”典型案例。
此案的典型性体现在哪里?“首先,制度创新:青海检察机关推动建立‘动态参保’机制,要求企业24小时内更新人员增减信息,破解流动性高难题;其次,长效监督:当地邮政管理部门也定期向当地社保部门推送网点名单,企业注册时必须同时签署《工伤保险预参保承诺书》;最后,社会共治:建立‘工会+检察机关+人社部门’三方协作机制,形成‘数据比对—立案监督—整改落实’闭环。”罗珺向记者介绍。
检察机关将在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持续发力
近年来,快递行业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引发多方关注。在国家层面上,自2023年起,国家邮政局联合人社部推进快递行业劳动合同制度专项行动,要求企业实现劳动合同“应签尽签”、社保“应缴尽缴”,并推广示范文本。
在海拔4200米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快递员扎西的电动车厢里常备氧气瓶。2024年冬天,他在结冰路面翻车导致腰椎骨折,6.8万元医疗费全靠工伤保险兜底。“以前受伤只能找老板预支工资,现在按照程序理赔,三天左右钱款就能到账。”扎西向检察官展示手机里的到款短信,内心充满暖意。
“我们正在推动‘动态参保’,人员增减24小时内更新。”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告诉检察官,目前203家正常参保企业的数据正在被动态监测中。
案件收官后,一套创新机制在高原落地。青海省同步完善配套措施:快递员入职公司首日即录入社保系统,避免“空窗期”风险;青海省邮政管理局每月向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推送新备案网点名单,企业注册时必须签署《工伤保险预参保承诺书》;青海省总工会为快递员发放“高原健康监测手环”,实时追踪呼吸系统与心血管指标;建立“10元防线”基金池,企业按每单0.01元计提工伤保险基金,既不影响运营,又确保资金池充盈。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2025年3月,谢文娟回访马强所在的快递站。该快递站站长指着墙上的“工伤保险公示栏”向谢文娟介绍道:“公司员工已经全部参加了工伤保险。现在新员工入职第一天就录系统。”仓库里,快递员们正分拣牦牛肉干和冬虫夏草,每个人都戴着工会发放的“高原健康监测手环”。
窗外,昆仑山的积雪开始消融。这场始于检察官履职中偶然发现的办案线索而展开的公益诉讼案,正在织牢高原新业态劳动者的服务保护网。
维护新业态形式劳动者劳动保障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未来,检察机关将在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护方面继续采取措施:建立协作平台,与法院、工会、司法局、残联、人社局等单位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通过信息共享、案情通报、线索移送、联席会议等方式,形成工作合力,共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法律监督,加大对行政诉讼、行政非诉执行、行政违法行为的监督力度,促进法院依法纠正错误裁判和不当执行,解决劳动者的权益保护问题。
同时,检察机关将加强专项监督与普法宣传,针对新业态劳动者关心的职业风险、保险待遇等问题及相关行业行政监管执法突出问题,强化类案监督,推动行业治理,并积极与法院、人社、工会等部门建立衔接配合机制。
此外,通过普法e站等平台继续做好普法宣传,关注重点群体,对于工伤、职业病、残疾人、怀孕或哺乳女性、外卖骑手、危险作业及重体力劳动者等群体,推动解决这些群体的揪心事。
(涉案人员均为化名)